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时间: 2018-08-08     次数: 8004     作者: 周至硕

  

张謇——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周至硕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而全国各地的近代教育掀起,是从189873月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开始,因为京师大学堂既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管全国教育。近代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京师大学堂章程》明确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教育趋向近代化轨道。

一、理念萌发于理想和现实

清末状元张謇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在清末民初的三十年间,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大地以至后世社会。

张謇是个旧知识分子,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理想用平生所学经世匡时,服务于国计民生。然而在高中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后,他看清了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力日益衰落,特别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的形势,严酷的现实激发了强烈的救亡图强愿望,于是在为张之洞拟写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分没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等建议,并且身体力行投身于实业,创办大生纱厂,还参加了康有为等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光绪二十四(1898)春,张謇守孝期满,入京销假,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光绪皇帝支持,颁发一系列维新新政之时。他认可当时的新政,受恩师翁同龢之托拟写《京师大学堂办法》,积极参与策划京师大学堂的设立,助推中国教育进入近代教育的轨道。这一时期,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彻底摆脱传统教育培养少数官宦这个主要目标,大力提倡和兴办平民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兼顾特殊教育,把教育的目标锁定在教育智民、教育兴业、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张謇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苟欲兴工,必先兴学”“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他认为教育与实业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只有完美结合,启迪民智,促进实业,才能强盛国家。张謇认为,教育须以小学为根基,而要办小学,先要师资,所以,“师范是教育之母”。张謇把各级学校作了个比方,他说:“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张謇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

二、实践着力于竭诚与坚持

张謇办学实践是从通州师范开始的,创建通州师范是中国近代教育风气之先的创举。1901年,张謇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申请在通州兴办官立师范学校,但遭到守旧官员吴重熹等人的反对,说“中国其他事不如人,何止于连读书也要向人家讨求方法?”刘坤一拿不定主意。张謇回到通州后,与三哥张詧和其他同事商量通州教育说:“兴学之本,惟有师范”!他的教育救国理念感染了张詧等人,于是合议创办私立通州师范。张謇拿出在大生纱厂五年的工资及分红2万余元,张詧等亲友大家资助,共凑93千元,在通州千佛寺旧址兴造校舍,张謇竭尽全力,不辞辛苦,终于建成通州师范,并于1903427举行开学典礼。张謇曾说“师范是鄙人血汗而成之地”“家可毁,不可败师范”,深情表白创建艰辛和内心倚重。孙中山赞誉通州师范“开创全国师范教育的先河”。

1903年,张謇还亲赴日本考察,历时二个多月,参观了各级各类学校,对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作了十分详细的研究,借鉴日本新式学校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并且招聘日籍教师来通授课。还指派中国青年去日本留学,然后回通州师范任教。当时的通州师范是中国最早的近现代教育孵化基地,她首先使南通的近代教育之花次第开放。1904年,张謇在家乡常乐镇创办“长乐镇国民初等小学”(今常乐小学前身),次年,为解决家乡儿童入学难和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开办“张氏私立初等小学”。之后,张氏家族在家乡又办了四所小学。众所周知,历经二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是1905年才废止的,而张謇在这之前已经成功创办了通州师范和国民小学,这是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伟大举措。与此同时,张謇倡议设立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推广新教育的机构,在通州、泰兴、如皋、静海、海门筹办中小学校,到1925年,通海地区已经兴办中小学校370多所,农业、纺织、医学、女红、戏剧等专门职业学校十多所,还有幼稚园、盲哑学校等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期间,张謇还出资创办、参与兴办了南通大学等多所大学,在张謇的苦心经营之下,南通出现了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等各种各类学校,遵循由低到高的教育规律,基本形成适应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又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张謇的办学历程艰辛异常,尽管有大生企业作为教育的后盾,但经费不足迫使他长年累月鬻字筹款,弥补学校教学开支,他以山东武训为榜样,“以强毅之力行其志”,他说:“上而对于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求助;下而对于社会人民,无一事之强同。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这就是张謇在国难当头,民族危难时刻的心声和行动,也是他的责任和担当。

清末民初的三十年,张謇的教育思想切准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了时代潮流,因此,1906年他被选为江苏教育总会会长,任期长达14年之久。1911年还任中央教育会会长。张謇的办学模式与业绩成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

三、影响遍及于当时和后世

张謇先生近代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在家乡创办长乐镇国民小学,标志着两千多年以来以私塾为主要形式进行基础教育的时代结束了,普及教育崭新的一页从此揭开。从某种意义上说,常乐镇是中国近代普及教育的发祥地,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张謇家乡常乐镇以至整个海门、南通受他的影响,不少开明绅士争相开办学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常乐镇一方兴办的学校如正养小校、指迷小学、黄徐小学、立人小学、姜氏小学、爱乡小学等等,爱乡小学是也姜氏小学的创办人姜藜辉办的。校名取自张謇为长乐国民小学的校歌:“……大家爱国先爱乡”。这些新型学校让数以百千计的孩子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科学知识,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智民爱国工程。今天的南通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这与南通近代教育的基础密不可分。

张謇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及南通近代教育成就,受到当时国内外高度关注与热烈赞扬,1915年,南通被中央政府评为全国模范县,各地到南通参观者络绎不绝,南通教育示范全国,有效推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程。

19205月,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政治家杜威应胡适等人邀请到中国北京、上海、山东、山西等地讲学,6月,杜威到南通参观并演讲。兴盛的南通教育,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他评价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18年第2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