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张謇与我国第一家玻璃厂
时间: 2025-04-23     次数: 396     作者: 程太和

 

张謇与我国第一家玻璃厂

 

程太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宿迁名绅黄以霖(字伯雨)发现外国人在当地大规模收购旧河滩沙地,意欲开矿。他邀请安徽盐运使许鼎霖和南通张謇来宿迁考察调研,后把洋人收购的沙地砂样带回上海,请比利时专家化验,得知宿迁硅砂为上等玻璃原料,从此拉开了我国民族玻璃工业的蒿矢。

清朝末年,我国沿海城市中高档建筑已开始广泛使用玻璃,且需求量逐年增大。当时的玻璃完全依赖进口,由于储运难度大,所以价格极高,外国洋人考虑在中国建造玻璃厂,用当地原料生产玻璃,这样既靠近原料市场又靠近销售市场,实现供产销一体化,以赚取巨大利润。张謇、许鼎霖与黄以霖共同商量,认为绝不能让外国人抢了先机,决定在宿迁洽商集股,建造一座玻璃工厂。

由于当时民族自强的“洋务运动”已推行了几十年,光绪维新虽然失败,但客观上也起到了启迪民智的作用,官商们对民族工业建设都非常热衷,民营经济的兴起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收获。在张、许、黄3人共同推动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底,宿迁耀徐玻璃工厂开始募股筹建。至于为什么用“耀徐”二字,因为当时宿迁属徐州管辖,“耀徐”就是“光耀徐州”之意。玻璃厂聘请外国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并向外国进口玻璃生产设备。不过半机械化的吹筒摊平法生产玻璃要经过原材料准备(主要原料为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等)、熔化、吹制玻璃筒、均匀化处理、摊平、冷却与退火、切割与包装等程序,流程诸多,工艺复杂,且其核心技术又一直被外籍技术人员把控,工厂两度更换技术专家,导致产品质量极不稳定,生产成本增高,玻璃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不过这段时期耀徐玻璃厂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块平板玻璃,开拓了我国民族工业新领域。玻璃工厂初期投资130多万两白银,鼎盛时期规模庞大,建有钢架混凝土结构主厂房,附属厂房近200间、大锅炉2座、煤气发生炉8个,日产玻璃7000块,提供50余种玻璃产品,全厂工人1270多人,仅装卸运输船工就有300余人,盛况空前。宣统二年(1910年),耀徐玻璃产品经南洋劝业会、江苏物品展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审查合格,并且玻璃制品获一等奖,逐步打开了市场,开始和国外玻璃产品竞争。但好景不长,国产玻璃遭到外国玻璃巨商联合“围剿”、倾销,国产玻璃由于成本高昂,遇到巨大经营问题。

中国民族玻璃工厂无法与西洋各国玻璃厂商竞争,产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连年亏损。宣统三年(1911年),江苏长江流域洪水泛滥,玻璃原材料价格大涨,耀徐玻璃受到重大损失,最终于民国元年(1912年)宣告停办。

晚清时期建立的中国玻璃工业第一厂,历经近十年的沉浮,虽黯然落幕,但老的耀徐玻璃厂,也培养出了大批的玻璃技术熟练工人,让玻璃制作技术在国内开始传播,国内一些小型玻璃作坊开始出现,并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民国初年,山东博山、湖北武昌建立玻璃厂,老的耀徐玻璃厂都有熟练工人参与其中。

原载《南通日报》2025年4月22日第A06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