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试论张謇的公德素养对普高教育的启示
时间: 2018-02-05     次数: 1896     作者: 朱凌佳

  

试论张謇的公德素养对普高教育的启示

 

朱凌佳

 

梁启超说:“英雄之种类不一,而惟以适于时代之用为贵。故吾不欲论世界之英雄,亦未敢语新世界之英雄,而惟望有崛起于新旧世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1张謇正是处于新旧时代过渡期的爱国人物,其对国家的深爱,即公德情怀,引导其实践活动的方向。张謇自身的公德意识,通过其言谈处事和实践活动,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加以传播。缘此,本文将罗列一些张謇关于公德素养养成之法,以期对今天的普高德育教育带来一些启示作用。

一、张謇的公德情怀

儒学作为入世、治世之学,儒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其人生目标,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化为处世的行为准则。张謇作为饱受儒学熏陶的大儒者,更是以此为标竿处世。张謇在《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中论及其忧天下的忧思,“惟善忧天下者,以天下之忧任诸身,仍以天下之忧任之能忧天下之人,夫而后天下不忧其不治,不必一人独忧其不治。”2张謇在丁忧回乡尽孝期间,仍对甲午战争时北方战局的发展尤为关注:“一闻海上风鹤之惊、北方挫衄之频,良友愤时又叹嗟之书、深宫痛哭罪己之诏,当食辄辍,中夜忽起,糜心碎胆,不知所云。”3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往往格外关注时局的发展。在张謇生涯中,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关条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均对张謇的思想和处事影响颇深。

张謇这种爱国忧思,在其后来所创办的学校中更是加以传播,1902年,张謇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指出学生应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4国家思想即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被张謇列入常规教学大纲中,日常教学以此为展开的依据,在授课中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养成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张謇先生在《敬告全国学生书》中明确指出“中国者中国人之国,人托于国,国皆当爱”5。爱国乃国人资格之必备条件,张謇表示:“为国即保家。”6国家乃个体家园之呵护,是小家之合体,乃大家之所在,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安全与利益。其在《与熊希龄致汤寿潜函》中也提及国民与国家之关系,“人民亦不应漠视政府,有交酿之风仪,乃有巩固之国家。”7

二、张謇的公德素养

公德意识固然重要,然公德素养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国民的各个方面进行发功,是每个国民个体的努力所在。张謇指出“国家人才必养之有素、教之有道……功名集而长治久安也。”8公民之公德素养亦赖培育之功。

1.国民的团结意识

爱国需要培养国民的团结意识,举国团结一心,于国家而言,将能一致对外,消灭国耻。张謇在《五九日国耻纪念会演说》中说:“耻,人所不可不知!人而无耻,尚不可以为人,矧在一国之大者乎?第中国何为而有国耻,亦应反省。……国民果能团结精神,培养实力,如个人之调和血气,则国耻何从而生?”9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大局,团结是国家政治稳定、繁荣的基石,团结需从国民的价值观上进行引导。只有国民团结一致,才能在对外立场上,展现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抵御国家各项风险。

2.国民要正心诚意

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中指出:“治国平天下,始于正心诚意,是固儒者事矣。”10正心诚意,源于《礼记大学》中的“欲正气心者,先诚其意”,原是儒家的一种修身方法。在张謇看来,要正心诚意,除了个人态度上的端正诚恳,还需要去私欲。张謇在《柳西草堂日记》中说:“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瞋恨心。”11张謇在这方面,更是以身作则,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中说:“余则若专图个人之私利,则固有所不可;若谋公众之利,奚不可者?”12其正心诚意在对待个人财富和待遇上光明磊落,毫无私心。

3.国人要有气节

公德心的养成需要勇气和胆量,特别在国家危难时刻,尤需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气节。张謇在《代夏学政沥陈时事疏》中说:“臣以为国家有事,当以气节为先。若平时无犯颜敢谏之忠,安得有临难死绥之节?”13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那年,张謇不顾刚大魁天下的个人立场,仍上书指责李鸿章主和卖国的行为,其在《呈翰林院掌院代奏劾大学士李鸿章疏》中痛斥:“以四朝之元老,……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曾无一端立于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无痛心!”14

“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气节经过中华民族世代滋养和沉淀,凝聚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凝固成为一种爱国信念,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走向振兴的灵魂和脊梁。张謇在《师范学校年假演说》中论及爱国时说:“下走于世界有大痛,故于诸生有深爱。”15笔者看来,正是其对于国家有切身之爱,才能有如此不畏艰难的气节。

4.国民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傲视群雄的必备条件。爱国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努力,需要拥有创新意识的民众为之奋斗。张謇在《江宁同文馆课艺序》中讲到,“然则法所以适变,道所以立本,虽百世可知。用天下骛新之气,以祓中国之士夫守王不忍人之心,以存中国之人类,岂非凡有血气者之责也欤!”16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得以长久生存。

创新是一种积极、正面、理性的爱国意识和行为。张謇强调国民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是爱国的实际体现之一,是公德素养养成的血气与责任之所在。这种观点,也收到了其同时代康有为的认同,“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只有培养公民富有创造性性,国家的未来才更光明。

5.国民需有诚信意识

张謇认为公德素养的塑造还需要公民培养诚信意识,“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17人若无诚信,国将不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王飞在《张謇诚信思想的内涵及培养策略》中谈及诚信的作用有三点:一、诚信是立人立国的基石;二、诚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三、诚信是培植社会信用的重要资本18

爱国和诚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诚信构成爱国的基础,于国民个人而言,诚信为人,本身就是一种爱国行为;于国家而言,诚信立国,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的表现之一。诚信与爱国,两者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诚信融于爱国,成其部分;爱国渗于诚信,化为点滴。

张謇认为公德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国民私德的促进,“相劝而勤学,相规以饬行,相爱以合群,如是则私德修而公德进,如是则能承。”19如公德素养培育中,也涵盖了私德修养中的诚信意识、气节、无私等诸多中华美德。

三、謇之公德素养对普高教育的启示

张謇的公德情怀,令人由衷敬佩。在此基础上,张謇提出的公德素养的养成方法,对今天普高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德育在现今普高教育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尤其是国家的公德意识的塑造,对学习、生活等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有其隐性和显性的功效。善于发掘德育的引导功能,促使学生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高尚需求,感受到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价值感的提升。

没有无德育的教学。良好的普高教学应把德育渗透进每一节的授课中,在学生心田之上悉心播种、扎,使每个学生都能由心里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公德素养的养成,是每个国民的生活必需品,而非调味剂。

张謇认为公德素养的养成需要国民具有团结意识、奉献意识、气节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这对普高学生公德素养的形成,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勇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等等,这些优秀的公德素养,都需要今天的普高教育继续传承的地方,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诚然,今日之普高教育在公德素养上的培育,不能局限于过去,更要结合时代命题,善于发现和创新公德素养养成之方法,为培养更积极、正向、创新的学生而努力。公德素养培育之方法,亦需要不断创新、拓展,方能使普高学生不觉枯燥,反觉历久弥新,意犹未尽,进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作者系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

海门市历史学会会员)

 

 参考文献:

1. 高广丰、赵云生、周张菊编:《十年踪迹十年心》,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9月,第1页。

216.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六卷第7页、第25725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31314.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一卷第42页、第4页、第2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459121519.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第17页、第437页、第553页、第186页、第76页、第2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67.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二卷第59页、第44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8.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五卷第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011.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八卷第1003页、第47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7.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2》,第59659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18.王飞:《张謇诚信思想的内涵及培养策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537页,2017年第1期。

 (原载“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站)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