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军山气象台早期史料三题
时间: 2018-03-05     次数: 3759     作者: 赵 鹏

  

军山气象台早期史料三题

 

赵 鹏

 

南通军山气象台建成开测至今整一百年了,时事沧桑,原本它对南通社会的直接影响已成遥远,那些具体的事例也渐次被人遗忘,剩下来的,往往成为一些比较虚泛的概念或意义。人们关注得多的,已变成为它是否办得最早?它在中国气象事业史上占什么位置?甚至它在当年与多少国家、多少机构有着交流?什么名人的笔下提到过它?等等。关注的这些,显然并不出自创办者的本意,但现实如此,已成习惯,历史有时就是这样让人无奈。

闲话打住,还是说正题。最近受到些影响,开始关注军山气象台创办之事,有幸于报章上看到一些材料,觉得通过此可以略窥一些该台的工作情况,而这些事例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它的认识。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作为军山气象台早期文献的补充,故择二题介绍于下:

一、张謇的气象台立案呈文

关于张謇为军山气象台申请立案的呈文,最初是从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里知道的。该书在述及张謇与近代气象事业时,节引其呈县知事文云:“窃农政系乎民时,民时关系气象。……各国气象台之设,中央政府事由,我国当此时势,政府宁暇及此?若地方不自谋,将永不知气象为何事,农业根本之知识何在,謇实耻之。”这段话中的“事由”一词不好解,溯其依据,觉得可能来自徐南侠写的《张謇与南通军山气象台》。徐文收录于1995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所节引之语就写作“事由”。

然而2005年出版的《中国气象史研究文集》所收鲍宝堂《张謇与气象》,“事由”则写成“事也”,尽管其作基本上同于徐文,但感觉这个字还是改正了的,因为文句一下子变得通顺。再早些,又看到1996年的《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引此文,也是写作“事也”。

上述各家著述所引节,都未注明出处,因此不能知道张謇呈文是哪儿来的。然而此文又未曾收入新旧版的《张謇全集》,所以我还是很企盼能把它找到。事有凑巧,偶翻敝笥,检出旧抄《通海新报》一则报道,劈头就是“军山气象台开测后,由总理张啬公呈请卢知事转详农商部备案,曾记本报。兹闻卢知事于十四日奉到准予备案之省令,当即函知气象台查照”云云,正是张謇那篇呈文的回应!报道刊于1917518,那呈文登报也应就在此前一两月内。图书馆友人帮忙,很快就把这篇呈文找来了,真是既欣且感。

这篇呈文刊于327《通海新报》,是以题为《气象台立案呈文》的报道形式刊布的,宜乎以往为编张謇全集搜检该报时漏了网。报道一开头有个引子,谓“南通军山气象台开测,曾记去年本报。兹于本月二十一日由总理张啬公具呈卢知事,请立案转详。特将原文呈之如下”云云。按军山气象台开测于本年元旦,农历乃是腊月初八,报道中的“去年”即指旧历年,而说张謇具呈的“本月二十一日”则用的是公历。现将全文录于下,原报道行文一行到底,为便于阅读,此处则略分段落:

为南通地方创设气象台请予立案并请转报事:

窃农政系乎民时,民时关于气象。南通前设农校即附设测候所,顾以绌于经济,测器简单,法亦未备,未足以言农事教育之全、地方自治之要也。民国二年,謇遴算学素娴之刘生渭清诣上海徐家汇气象台,从副台长马德赉君学习测算、保管修理仪器等法。四年夏,复派生诣北京中央观象台及观测总所等处参观,归与定气象台之规画。

国气象台之设,中央政府事也,我国当时时势,政府宁暇及此?若地方不自谋,将永不知气象为何事、农业根本之知识何在,謇实耻之。规画既定,乃事筑台,台设军山之巅,三年冬经始开工,五年十月落成。

凡测视气象之仪器,概由徐家汇气象台台长田华宾及马副台长分向英、法,往各国定购。计分二十馀种:一曰福尔墩水银气压表,二曰空盒气压表,三曰自记气压表,凡以测验大气压力之重轻;四曰寒暑干表,五曰寒暑[/湿]表,六曰自记寒暑计,七曰自记[/湿]度计,凡以测验天气之温度及湿度;八曰最高寒暑表,九曰最低寒暑表,凡以测验一昼夜中气温之极度;十曰风速风向自记机,用以测验逐时风之速率及方向;十一曰雨量器,十二曰自记雨量器,凡以测验雨雪雹霰等降水量之多寡;十三曰时辰仪,为观测及报时之用;十四曰日晷仪,为观测太阳,以校准每日时刻之用;十五曰日照计,为测日照时间多寡之用;十六曰旋转寒暑表,为比较寒暑亭内各种寒暑表之用;十七曰勒姆勒聚氏天气预报计,为预测天气之辅助品;十八曰无线电受信机,为接徐家汇授时报告以及听测空中电气动静之用;此外又备有经纬仪、天体仪、指星仪等件,为观测天体经纬及校准时刻之用;更备有标准铜尺,为校正尺度之用。凡关于气象必需之仪器大致已备,至于测验地温、草温、日温以及测雷电之器,尚须续购。此现购仪器之概略也。

台竣器集,次第安置,即于十一月开幕,阳历一实月始观测。观测订每日八次,每日将东经一百二十度标准时午正零刻零分零秒报告县治前钟楼,以统一时刻。至于天气预报单,一时暂不发表,拟俟观测二年以后,准确过十分之九再为公布,以招慎重而收大信。驻台办事员设主任一人,助员一人,练习生一人,台役二人。建筑开办之费,謇兄弟任倡而乡里好友助之。经常费力从撙节,年计一千馀元,亦当由謇等随时筹措。此筹费及办法之大概也。

嗣后本台与中央观象台、观测总所以及他台应如何联络通电、互资参考之处,当更设法。所有本台办法及簿记表册格式等业经制就,相应缮录全份呈请贵县长鉴核,并乞分别转报省长、道尹,咨内务部备案,实为公便云云。

张謇是军山气象台的创办者,台成后则自任总理,由他具文为军山气象台呈请立案,这主要是为该台争取一个合法的“名分”。这个“名分”无疑重要,因为与有一个正规的身份才方便与国内外有关机构交流。张謇办气象台,用心并不局限于本地一隅,而是放眼着世界,有说他晚年曾打算把军山气象台扩建成“东南气象台”,正可见其志趣。这个呈文得到批准,立即刊登于地方报纸,也表现出他要把这个合法身份告之众人的迫切心态。批文因系层层报批,难免“奉此等因”式的公文套语,不适合今人阅读,附录于下,只作文献存之:

《气象台备案之省令》

军山气象台开测后,由总理张啬公呈请卢知事转详农商部备案,曾记本报。兹闻卢知事于十四日奉到准予备案之省令,当即函知气象台查照。录之如下:“迳启者,案奉道尹训令内开,‘本年五月二日奉省长训令,内开案准农商部咨开准咨开据苏常道尹呈称据南通知事呈据县绅张謇函称办理军山气象台购制仪器及筹费大概情形,缮录本台办法及簿记表册格式,请转报咨部备案等情到县,理合备文呈报等情到道,据此合将各件具文转呈,祈鉴核咨部等情到署,相应检同气象台办法及表册格式一分,希查照备案等因到部。查气象观测,关系农政,至为重要。该县军山气象台筹办数年,近始告成。查阅置备仪器颇属完全,各项表册编制合法,应即准予备案。仍俟年终,将观测成绩汇录,寄交本部观测所,以资参考。相应咨复,查照转知可也等因,准此,合行令仰该道尹转行知照等因,奉此,合行令仰该知事转行知照,此令’等因,奉此,相应函转贵台,即希查照”云云。

张謇的呈文到手后,我先与上说各家节引之文作了校对,除确认“事由”应作“事也”外,还见各家相同的“农政系乎民时,民时关系气象”,其后一个“乎”字实应作“于”,此句“系乎”与“关于”为并举的对文。至于其他,则于文中所列观测仪器第五和第七种校出两个错字,都是把“湿”字错成“温”了,我是根据早期《军山气象台年报》所列观测设备对校出来的。另外还有一句“台竣器集,次第安置,即于十一月开幕,阳历一实月始观测”,其“一实月”不知所指,怀疑是报纸排版时铅字有误植,可能是“实阳历一月始观测”,或“阳历一月实始观测”。

张謇的这篇呈文,简述了创办背景和意义、建台经过、置办设备、人事办法及经费情况,最后则略提发展打算,颇为全面。尤其把仪器设备一一列出,意在告知这些物品的来之不易。张謇创办气象台用的是私资,这些费用都是其“撙节”而得,与公家投资的建设项目截然不同。《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曾开列军山气象台所购仪器,其时该台尚未开幕,比之张謇呈文,后者则又有一些增添,而这种增添其实都经过了慎重考虑。试举一例,军山气象台开幕时,台主任刘叔璜报告创办情况,其中讲将来打算时说:“现本台初建,欲预报天气,只可仿日本[/]测所预报局地天气法行之,兼设无线电受信机一具,价约六七十元,每日上午十一时及下午五时可得徐家汇之报告(先报时,后报天气),用为本台预报天气之参考,殊为简便易行。查无线电能收能发者,约价在二万馀元,经费过钜;若仅受信机一具,则价不大,三百馀元者能收欧洲之消息,百馀元者能得北京及上海等处之消息,数十元者能得上海之消息。本台为研究气象事业起见,即用数十元之受信机,亦未为不可。既设无线电报,须兼设电话,电话须用特线,约需费二百元,如此方便预报天气。”这种为费用的过多考虑,今人恐怕难以理解,然而在当时,每置备一器一物,就得精打细算才行。张謇呈文说经费:“建筑开办之费,謇兄弟任倡而乡里好友助之;经常费力从撙节,年计一千馀元,亦当由謇等随时筹措。”虽只寥寥几句,而背后则是他的一片艰辛。又如他任苏省铁路协理时历年未支的薪俸达万元,就全部拨给气象台和残废院建筑用了。不仅经费如此,即为气象台选址和视工,他也是屡屡亲临现场,而在开辟气象台新路前,军山的山路是极为险峻崎岖的。这种坚苦创业的精神,尤足以使后来者为之感动。

二、《南通新报》的几则报道

《南通新报》是由南通县农会主办的一份五日刊报纸,创刊于191874 日,次年8月便改组成《南通报》。因其时间短暂,故得以保存下的报纸也极少。我有幸看到几份,其中竟有两三则涉及军山气象台的文字。说“两三则”,是因为其中有一则虽未出现军山气象台的名字,但所涉及的事则必与它有关。这些零星材料,虽是挂一漏万,何妨管中窥豹,现介绍于下:

1.《各部对于气象台年报之奖语》

本县军山气象台于三月之前,曾以民国六年全年观测成绩编订巨册,呈请各部鉴核备案。兹闻该台现奉交通部复文云:查此项年报,于观测成绩、经过情况,记载綦详,洵足以资参考,除备案外,相应咨复查照。又奉农商部复文云:查所编年报,尚属明晰,应准备案。除将该年报留备查考外,相应咨复查照云。

上面这篇报道刊载于191957,内容是北洋政府交通部和农商部对军山气象台观测成绩的肯定。此前张謇创办军山气象台初成,曾呈请县知事转详江苏省长、苏常道尹及农商部予以备案,这是因为在地方上尤其是私资首办气象台,他需要得到省部的认可,以保证其合法地位和权威性。观测一年后将其成绩上报各部,自然是一种工作汇报,而得到部批复后即时在地方报章上公布,除表示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自豪外,还是一种权威地位的宣示。这种自豪也自有其合情合理之处,因为军山气象台已不比此前的测候所了。早年测候所的观测技术,是由通师所聘日本教师传授的,授者既非专业,而溯其源,其知识也自西方转来。比起来军山气象台则起点就高,它是取法乎上,直接问学英、法,无论方法还是设备都能得其优,宜乎成绩能够拿出来与多国气象机构交流。另外,张謇把气象事业看成地方自治的一个内容,所以他也欲把军山气象台的成绩看成经营南通、对外展示南通的一项成果。

2.《测候生期满考试》

张退庵、啬庵两先生以地方农业需[]候人才,特于本年一月由甲种农校遴派本科毕业生吴樾、袁省身、顾尔镐、蔡美怀、戈恩溥、陈启端等六名及修业生张鸿飞一名,咨送军山气象台修习观测气象之学。练习期原定四月,旋展期一月。兹闻练习期已满,由台主任刘叔璜君认真考试,详定分数,其及格者发给练习证书,以资凭信。谨将其试题探录于下:

第一题:论气象台之用;

第二题:试释下列诸名词:密理、巴尔、雨淞、分离风、卷风、假日;

第三题:设如气温为摄表二十八度,同时测得凝结度为二十五度九,问:其时之附湿度、定湿度及水气压各几何?

第四题:旋风区域之天气若何,试作图说明之;

第五题:诸生在台实习测候已阅五月,于预测天气有何心得,盍各言之?

第六题:问:本台所制之赤道晷,其用法若较之市上所售之日晷,其异同优劣又若何?

第七题:用经纬仪测勾陈第一星,以求纬度及子午线,其精密之测法及计算法若何?试举实例说明之。

第八题:民国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在本台实习经度记(按本台算得恒星之视高度及时分表,测一星,以推算之)。

上面这则报道刊载1919531。这次培训测候生的事,当事人刘叔璜(渭清)有回忆说:“191811月,张謇以苏北各农场办测候所需要测候人才,乃由南通甲种农校毕业生中遴选优等生吴樾等七名来台进修气象学,由台附设测候训练班,教以观测气象、使用保管及修理仪器、制图、预报、统计及观测经纬度、子午线诸法。19195月,为教授测候训练班各学员起见,用三等经纬仪测北极星以求子午线及纬度,又测恒星以求经度。”军山气象台培训测候人才,这是最早的一次,这在国人培训自己的测候人才方面也算是领先的。本报道抄录下毕业考试的题目,借此可以看到当时培训的大致科目和内容,其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则是明显的特征。

3.《太平洋发生飓风之次数》

本年自四月十三日吕宋东海滨发生飓风起,至九月廿七日止,太平洋中共发生飓风十二次,其由台湾之南经过福建、广东、江西等省而入陆地以致消解者三次,行往琉球之南者三次,经过琉球行往日本者二次,经过琉球及日本行往满洲海滨者一次,经过琉球及九州行往朝鲜海峡者一次,行往玛利亚纳西北者一次,由台湾之南直贯穿中国北部一次。按本年太平洋飓风虽发生十二次之多,然未有一次行达扬子江下游,故通海一带秋季农作物皆未遭风灾,尤以棉花受益特多,是以收成颇丰,诚通海植棉者之幸福也。

上文刊于1918928,虽然没有出现军山气象台的字样,但可以肯定消息来自该台。军山气象台自1917年元旦开测后,地方报纸上则辟有专栏,逐期刊布气象情况。最初一年为隔日的报告,一年后则刊登提前的预报,这么做,照张謇的话是“天气预报单,一时暂不发表,拟俟观测二年以后,准确过十分之九再为公布,以招慎重而收大信”。这是草创时期为了慎重,不把无把握的预报草率地公之大众。即使是初始期的隔日报告,往往在其末也加有“附记”,告知读者一些相关信息。如1917725《通海新报》上《军山气象台报告》的附记云:“徐家汇气象台警告,二十二日上午言:飓风将越过福建及浙江,且可回向扬子江口附近之海上,旋风之暴风雨在东海及黄海之上,洪水泛滥于福建及山东之间,福建省风雨转向。下午言:飓风将越过浙江而仍达上海,有重大之烈风及骤雨,旋风之暴风雨在东海及黄海之上,浙江省风向正北。二十三日上午言:飓风将过上海之西而达扬子江,并就近南京,海中一带至台湾峡之北有强东南风,长江下游风向西北偏北。下午言:飓风将越过扬子江而往南京之西,黄海之上的强风,并有恶劣之天气,长江下游风向西北偏北。”这是把从上海徐家汇气象台收来的关于台风的即时通报转告给南通大众,这种报告与上文讲台风情况正相类似。

就气象报告的直接功用讲,当时最受益者是农事和商旅,这正契合气象台把成绩上报交通和农商部的做法,也应是张謇创办气象事业的主要目的。这是一种现实而直接的意义,如果历史地看,我则觉得气象台的创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即军山气象台让南通人的世界变大了。农业时代的南通,因为地处偏僻,人们安居一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相对封闭的生活,无需注意外面世界的精彩。工业文明引入后,信息多方涌入,而军山气象台则更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出一片天地,不仅如上文能知道太平洋上的飓风在如何运动,甚至还有后来关于日月食的预报,引人关注到更遥远的星空。既报以准确的时间,又告知辽阔的空间,视野的扩大,对南通的发展无疑有积极意义,这正是带给南通人莫大的受用。

三、张謇的一通佚函

上二题本是为张謇研究中心与南通市气象学会联办的《军山气象台建台百的纪念座谈会》而作,会馀参观南通气象博物馆,于陈列中看到一通张謇手书信函的复印件,直觉告知,这又是一通未能收入《张謇全集》的佚函!回家一查,果然,于是再增一题。先将此信的文字录于下:

田司铎大鉴:顷南通气象台开幕之先,承贵台派鲁君惠临覆视,感谢之至。兹仍属刘生诣贵台学习无线电机,兼以通台报告符号就正,幸更赐教,以匡不逮,均感均感。即请道安。张謇,十二月二日

此信的对象和时间,展览说明牌写得清楚,是“张謇于1916122给徐家汇气象台台长田国柱的信”。信的内容也明白,除感谢彼在军山气象台开幕前派员来帮助和指导外,主要是派刘叔璜再次前往学习收发电报技术,以及告知军山气象台的电报代号,以便日后联系。

信中所说之事,刘叔璜晚年回忆也有道及:“(军山气象台)开幕时,徐家汇气象台马副台长曾派书记鲁如曾来台襄助之。以台为地方设立,当即备文呈报南通县政府转报上级备案。刘渭清后又诣上海卢家湾法国无线电局实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月馀毕业。台遂增购无线电收报机一具。191711开测……”这里的时间略有些参差,因为具文呈报备案的时间是开测后的321,已是刘叔璜再赴上海学习收发电报及购置无线电收报机之后的事了。

19161125军山气象台举行开幕礼,仅隔一周就派刘叔璜赴沪学习,看得出张謇对此的急切心情。此事可能源自开幕礼上刘叔璜的汇报,因为他讲到气象台必须要预报天气,要预报天气就得有无线电受信机来接受外地的相关信息,而此受信机当时尚未及置办。预报天气本就是张謇创办军山气象台的目的,建设至此,自然不能功亏一篑,于是再派往学习之举。本信之相请托,也即由此而来。

此前张謇派刘叔璜往徐家汇气象台(观象台)学习,乃师从于法人马德赉(JdeMoidrey)。张謇与刘叔璜称马德赉的职务为“副台长”,而实际他是徐家汇总台之下的菉葭浜验磁台(或称“陆家浜天文台”)的台长。军山气象台落成前夕,张謇有信向马德赉预请,也是看到他与刘叔璜的这层师生关系及其对建台的帮助。然而此再派刘叔璜学习,请托信却直接写给总台台长田国柱,这是因为所习项目已不在马氏的业务范围内了,宜乎刘叔璜后来是由田氏安排到上海卢家湾法国无线电局实习的。

张謇此信称田国柱为“司铎”,这是因为徐家汇观象台的台长例由在华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神父担任,田氏是徐家汇的第四任台长。田国柱(H.Gauthier)是个中文名,他还有个字叫“华宾”。那时来华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多起有中文名字,如马德赉也是个中名,他还有个表字叫“云卿”。如果不加细审,看了这些中名,很容易误以为是中国人。

至于张謇信中提及的“鲁君”,那可是个道地的中国人。他的大名叫“鲁廷美”,又叫“鲁如曾”,身份是马德赉的“书记”,也即秘书、助手之类。军山气象台开幕时,马德赉派他为代表来参加,并在会上发表过演讲。他的中国人身份可以从两方面证知,一是马德赉著《气学通诠》,讲到陆家浜天文台的工作者,谓除台长外都是华人。另一是1921年中国天文学会所编《观象丛报》第七卷第一期,刊有鲁廷美的《中国测验磁力俯角考》,中文的“我国北京”云云,则明确是中国人的口吻。

据早期《军山气象台年报》所刊本台拥有设备名录,当时所用无线电收报机来自上海卢湾区法国无线电报局,这正是刘叔璜学习之所,显然是学习结束而购回的。现存一帧军山气象台室内工作照上,可以看到这台受信机的模样。受信机只能接收电信,不能外发。到了1921年初,张謇得知刚辞任北洋政府参谋次长的唐在礼处有无线电收发报机可以转让,立即去函相商,同时预向交通总长报请备案。军山气象台得此收发报机,无异如虎添翼,所谓鸟枪换炮了。

(作者单位:南通张謇研究中心)

(原载“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站)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