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吕四半月游记》涉张謇通州女师五名学生考略
时间: 2025-07-16     次数: 798     作者: 陈松林

 

《吕四半月游记》涉

张謇通州女师五名学生考略

 

陈松林

 

《吕四半月游记》(以下简称游记),载于1913年上海《妇女时报》期刊,叙述作者“我愚”1911年夏假和同学姚征明乘船去吕四经过。游记记载了通吕运河往返途中船上见闻轶事,吕四乡绅做客交往,通海垦牧公司参观等。这篇游记是作者亲身经历,对研究晚清民初南通风俗民情、张謇与吕四绅商关系、张謇通海垦牧公司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游记原文竖版繁体,未见有简体文本刊世,笔者整理成简体字,并句读标点,以期给文史研究者提供便利,全文附在文末。

作者文中提到“啬师”“通校”“女校”,显然“我愚”是张謇1905年创办的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于是对她产生了兴趣。《吕四半月游记》没有作者简介,署名“我愚”是笔名。考证“我愚”生平,只能先从《吕四半月游记》文本入手寻找蛛迹。

先探“我愚”家庭出身,游记文风典雅从容,行文尽显知识女性眼界,想必出自书香望家。游记中我愚“谒李翰青先生。先生询余先大父事,谈女校事,则云秋间赴通将参观焉。先生亦办学者,于教育上故能留意也。”我愚见到了同学姚征明的父亲“姚午兰先生自彭第归,余出见之。谬承奖许,惶愧实甚。然先生为人和蔼,诚笃君子人也,询通校事甚详。谈次及办理女学不善之弊,乃叹息不置。”

李翰青是吕四乡绅,清末贡生。其兄李磐硕是光绪进士,和张謇是一生挚友。李磐硕、李翰青兄弟都参与了张謇吕四境内通海垦牧公司创建和经营。姚午兰也是吕四乡绅,清末贡生,和吕四李氏一样都是诗书传家。吕四地方史记载,姚午兰是李翰青的姐夫。吕四士绅“李翰青先生询余先大父事”,说明“我愚”家族应是南通书香名门。

再探“我愚”家庭住址,帮助考证。游记末尾提到“及晚经师范校而北,林木怪立,风动其间,挟一种瑟缩之声而出,遥闻之殊可怖。至城东长埧,新月挂城隅不下,遂照人归去矣。晚膳后,为吾父吾母述所游,九时寝。”坐船经过城东时,傍晚新月初升,随即就到家。晚饭后对父母讲述所游,晚九点就睡了。说明“我愚”家,就在离城东不远的崇川通城内。

再谈人物名字,游记中提到“三妹叔静”,“叔静”是字,说明姐姐“我愚”至少姊妹三个,“我愚”名字中或带“孟”或“仲”。仔细阅读游记,发现我愚“不惜早起作书寄孟青,述旅行概况。”这个“孟青”和“三妹叔静”联系起来,“孟青”可能是大姐,“我愚”就是二姐。由于“我愚”确定是通州女师学生,思维发散下,姐妹三个兴许都是该女校学生。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我愚、叔静”搜索,没有任何信息。再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孟青”网搜,发现孟青是民国江苏教育家,生平如下:

民国教育家叶孟青

叶昌佩(18941916),后更名婧,字孟青,如皋掘港人(今如东),清末贡生叶永勤女,南通女师首届毕业生,1911年女师附小教员。1914年任如皋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公报》1914年第24519-20页 )。

1915年任南通女师附小首任主事,1915年带领南通女师实习生赴沪、苏、锡考察两周,此后南通女师毕业生教育参观成定制。1922年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在南通举办,叶孟青负责接待。张謇对年会很重视,事先举办学术报告会,“敦请叶孟青(婧)女士等六人(演说)”(《新报》1922817日、19日)。

1925年,南通小学教员暑期讲习会,叶孟青负责组织工作,讲习会会长张謇发表演说,最后由叶孟青致答谢辞。叶孟青女士终生未婚,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叶孟青先生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晚年归乡,任掘港新民小学语文教师。

叶孟青名字、学校、家世都符合游记中“我愚”大姐身份,但是叶家居如东掘港,并非崇川通城,否定叶孟青是“我愚”大姐。回想游记提到“三妹叔静”,如“孟青”真是“我愚”大姐,“我愚”行文习惯应称“大姐孟青”,这也证明孟青非“我愚”大姐。

孟青不是“我愚”家人,不意味游记人物孟青没有考证价值。大胆设想,掘港孟青很可能和吕四姚征明一样,都是“我愚”女师同学,故我愚“不惜早起作书寄孟青,述旅行概况。”继续搜索孟青,有信息如下:

叶孟青和周孟鲁都是通州女师首届毕业生,1911年两人同时被女师附小聘为教员,首任校长姚倚云对于这两位高足十分赏识,且经常与她们唱和交流,如姚倚云所作《咏白荷花和叶孟青红荷花原韵》《与周孟鲁月下论诗赋此以赠并寄叶孟青》,从姚倚云诗“斐然二子已成章,意志飞腾各擅长”可看出姚倚云对这两位得意门生的文采斐然和学有所成感到欣慰。(如东日报2021617日吴剑坤)

周孟鲁和叶孟青都是南通女师首届毕业生,两人是女师同学无疑。女校第一任校长姚倚云经常与两人一起诗词唱和,说明两人交往密切。周孟鲁名字中带“孟”,也契合游记中我愚“三妹叔静”。那么假设“我愚”就是长姐周孟鲁,叶梦青是周孟鲁女师学友,周孟鲁“不惜早起作书寄孟青,述旅行概况”,就说得通了。可得出结论,“我愚”是崇川通城书香门第周氏家族人,“我愚”字“孟鲁”。

按图索骥,查阅《张謇全集》中是否有“周孟鲁”这个人物?发现有张謇1916年铭文《书周冰墓碑阴》,全文如下:

周冰墓以顾公毅议而碑,碑张詧题,张謇书其阴。冰,清候选训导廪贡生曾矱长女,字孟鲁,聪敏力学。十七岁毕南通女师范校本科业,任附属小学教习,历四年升校学监,练达为校所重。尝矢志终身校事,故造诣日进,奉职益勤。善事父,父病失心已三十年。助母王氏治家政,导娣咏和、致和成学,以有礼法闻。民国五年九月十日,积瘁暴呕血卒,年二十有三。逾月,葬祖父墓东南新阡。祖父讳福保,同治癸酉拔贡。祖父父升,道光壬午进士,官刑部山东司郎中。本生父曧,道光甲辰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墓地在县治东南三接桥。冰,公毅之弟子,公毅吾弟子也。

据墓铭信息“冰,清候选训导廪贡生曾矱长女,字孟鲁,聪敏力学。十七岁毕南通女师范校本科业”、“导娣咏和、致和成学”、“祖父讳福保,同治癸酉拔贡。祖父父升,道光壬午进士,官刑部山东司郎中。本生父曧,道光甲辰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柳暗花明,“我愚”就是周冰(字孟鲁),确凿无疑了。笔名“我愚”的“愚”字,也与孟鲁“鲁”字吻合。

南通崇川周氏,世居崇川仓巷街,是有名的诗书大家,“一门父子双进士”。周孟鲁先人周升,字蓉初,道光二年进士;周升子周曧,字宅南,号葵圃,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周孟鲁祖父周福保,同治拔贡。崇川周福保和吕四李翰青都是清末贡生,故有游记“谒李翰青先生。先生询余先大父事”。

张謇《书周冰墓碑阴》知晓“我愚”生平:

周冰,字孟鲁,通城仓巷“一门父子双进士”周氏后人,清末贡生周曾矱长女,有二妹咏和、三妹致和。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师从张謇弟子顾公毅(故游记中称“啬师”)。十七岁女师毕业后任女师附小教习,二十一岁任校学监。她工作勤奋,又要照顾病父和辅导两个妹妹学业,积劳成疾,1916年二十三岁就去世了。

掌握人物具体姓名后继续查阅,发现民国《时事新报》(1917年五月九日)刊登的《南通女子师范十年大事记(续)》有记载:“民国二年一月,叶婧(原名曰佩),为初等三、四年级学级主任。周冰(原名瑞和)为初等一、二年级学级主任。”

以上记载说明叶婧(字孟青)和周冰(字孟鲁)的确优秀,在女师附小工作不久就当了中层干部。

又从民国上海《妇女杂志》(1920年第6卷第8期)知晓“我愚”二妹咏和、三妹致和的一些生平,看到了周氏三姐妹生前照片,叹息都英年早逝。

杂志介绍周冰字孟鲁,原名周瑞和,冰是后更名。二妹周咏和,字仲良,顾倜基夫人,南通女师毕业生,历任南通唐闸市育婴堂小学教习、南通女师教习,民国八年三月十一日病殁,年二十有四。三妹周致和,字叔静,为师范附属小学教员李国奎之夫人,年十七毕业南通女师,任附属小学教习,民国九年五月九日以疾卒,年二十有三。

游记作者周孟鲁,是女师学生,《张謇全集》有墓志铭。那么周孟鲁女师同学姚征明,是吕四清末贡生姚午兰的女儿,也许《张謇全集》中也有姚征明信息,查阅《张謇全集》,果然找到张謇文《姚女士昕葬铭》,全文如下:

南通女师范生姚昕,清岁贡生荣棣之女,好学温顺,爱亲不嫁。卒业后,为如皋女校教员。民国九年十二月三日,年三十六卒。荣棣述昕濒终之言,必求得余文以瞑。古于葬有志有铭,今哀生志铭之。铭曰:淮之委,有贞士,姚其氏。生所喜,女子子。敏稚齿,爱书史。学勤砥,竟终始。孝乎意,媚怙恃。北宫似,一师试。病不起,四九纪。女有志,求文字。不死死,余铭是。表厥美,橥原涘。

至此,游记人物姚征明生平也搞清楚了。南通女子师范毕业生姚昕,字征明(字和名契合,都有明亮之意),清末贡生吕四人姚荣棣(字午兰)之女。姚征明好学温顺,爱亲不嫁。南通女师毕业后,为如皋女子师范学校教员,192012月去世(若文中系日农历,则19211月)。姚征明的通州女师学友周孟鲁1916年早逝,张謇写周孟鲁铭文,想必姚征明也看过,故她父亲“荣棣述昕濒终之言,必求得余文以瞑”。

《吕四半月游记》以细腻笔触记载了1911年夏,通州女师学生周孟鲁(笔名“我愚”)与同窗姚征明的吕四之行。不仅为研究晚清民初南通地区风俗、实业、教育提供了珍贵史料,更以五位女师学子群像,映照出近代女性觉醒与教育拓荒的璀璨光芒。崇川周氏三姐妹和吕四姚征明女士,她们短暂的一生恰似流星,照亮南通近代教育之途。掘港叶孟青女士,终生致力于江苏教育,纤纤素手破时代桎梏。南通女师五子,将女师“开风气之先”精神薪火相传。她们生于新旧嬗变之际,精神超越个体生命时限,化作近代教育天空不可磨灭星辰。周孟鲁笔下的通吕运河帆影桨声,叶孟青台上的教育演讲铿锵语音,皆成为南通近代教育的巾帼弦歌。

附:

吕四半月游记

我 愚

余性嗜游,而恒无其机,故足未出百里外,常引以为憾。辛亥夏假中有吕四之役,以同学姚君征明回里之便,而从之游也。吕四非通都大邑,无山川名胜,然其地属通海两境,在大海西头,潮汐之出没,垦牧之经营,以目所见,证耳所闻,大胜于蛰居斗室中矣。其间人情俗尚及他施设与沿途景物,有足供吾日记资料者,爰述如左。

六月念日,先一日与征明及余三妹叔静,共宿于舟。五时起,舟已起椗,行经师范校。推窗一望,则南山远列,苍翠若滴,而岸花隄柳倒影水中,塘荷初花,香气馥郁,其叶承晓露,宛如玉盘之走汞。时有鸟声振动耳鼓,视听之余,去城市嚣喧之气远矣。至龙王桥,有搭船至余西者,男一妇一女一,径登舟。舟子不余告,余与征明疑之,诘舟子。舟故余所专雇者,舟子搭客皆无语,余乃调他舟赴吕。余思是日苟默默者,则且与搭客同至余西,诸多不便,非必度量之不广也。在外遇事,不可无果断如此。午后骄阳炙人,披书而睡。及醒,已经西亭,抵金沙住焉。金沙之繁盛,甲他市镇。有三五成群纱衫草帽游行河上,颇似女生妆饰者。问之则妓女也,伤风败俗莫此之尤。河面不广,而帆樯林立。舟行不甚便,有缉私炮艇驻焉。晚颇热,十时睡。

念一日,四时起椗,余亦起。为征明函招李世嫂,约今午会于金余镇,同返吕四。李世嫂,征明之表嫂,时方在袁灶港,归宁也。行二里许,两岸低洼,以连日大雨,故水深没膝,行者稍不慎即遭灭顶之危,舟子挽舟几溺者数矣。岸上农作甚苦,耕耘灌溉,无时或息。三尺童子亦匍匐田间,胼手胝足,较之吾辈安坐饱食,判若霄壤。“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年诵悯农之诗,不若今日见之之为亲切也。近午抵金余镇,狂风陡起,舟如摇篮,颠荡不已,浊浪排空,高约及尺,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也。同舟者多晕卧,舟子亦惧,奋死力前行。余乃叹曰,斯时也岌岌乎殆哉!吾人之生命累卵似矣!属舟子慎之,是亦足以阻旅行者之兴致也。虽然,航海风波之险恶,不知若干倍于此,旅行者之兴致,而果为此阻,馁矣。泊此候李世嫂来,余与李固世交,既见,谈甚欢。午后二时开船,经余西余东,数人相与笑语,颇不寂寞,天热以瓜果解渴。至四甲坝,已晚。是地多盗贼,不敢宿,强行,次头桥,今日仅行四十里。九时睡。

念二日,五时起椗,夜苦蚊不成眠。起稍迟,行经吕灶包场岸,积盐堆甚多,望之如小山盖雪。乘舟二日闷甚,出舱外闲眺,殊畅适。征明归心如箭,属舟子速行。黄昏抵吕,上岸去李世嫂家晚餐。至姚家谒姚伯母,居焉。及睡,念自余西至吕途中节孝坊颇多,巍巍乎松柏之节操也,可见其风尚矣。而自阚家庵以下,妇女皆缠足,虽六七龄者亦非天足。其农家女以足之不能久立也,乃坐而耘草,状极可怜。黑甜乡里,此二事犹或见之。

念三日,晨六时起。早膳后,姚午兰先生自彭第归,余出见之。谬承奖许,惶愧实甚。然先生为人和蔼,诚笃君子人也,询通校事甚详。谈次及办理女学不善之弊,乃叹息不置。征明之姊妹俱归,李世嫂亦来,数小孩蹒跚而嬉,颇可解颐。  

午后参观初等小学校,吕地风气甫开,小学已成立一所,其间生徒共四十余人,编制两学级,三四年级修身课,以讲经代,不合。该校经费颇充足,故设备尚完。闻本年下学期将新添数校,然则儿童可免于村塾之害矣。自校返,以舟居三日之久,犹苦倦,九时睡。

念四日,六时起。午后与征明等约李世嫂,同参观吕盛织布公司。内容工百余人,年幼者纺,年长者织。虽盛暑,亦勤勤不休。所织花式新巧,约十余种,质亦坚韧,其经久耐用,远过洋货。若再就此改良,固可塞利源外溢之漏巵于万一也。且工厂建设之地,贫苦妇女皆能自食其力,日得工资每人多可三百,少亦百余文,庶免乎冻馁之虞矣。吕境出棉最富,故与纺织尤便,余购布数匹,价较通廉。是日李世嫂留宿于其家,晚膳毕,纳凉时谈吕四开北河起风潮故事。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慨然者久之。九时睡。

念五日,六时起。与征明观书于水榭中,临窗对坐,俯瞰锦鳞之游泳,仰观飞鸟之往还。清风徐至,暑气顿消。午后至西庄,谒李翰青先生。先生询余先大父事,谈女校事,则云秋间赴通将参观焉。先生亦办学者,于教育上故能留意也。还姚家晚膳,与诸小孩笑乐,极有趣味。八时睡。

念六日,晨七时起。征明约去李世嫂家,以其水榭中乃一清凉世界也。午后书邮片寄家中,征明欲多留数日,恐家人盼望而告之也。李有婢,曾从主人居京师有年,为述庚子义和团作乱之事实,并言戊戌变政时被害之六君子林旭年独轻,其妻收尸函首,血泪殆枯,为婢所亲见云。晚膳后,约李世嫂明午后去三甲镇,偕征明返。纳凉少时,即寝。

念七日,晨六时起,料理行装笔记。逾午,车行赴三甲镇彭氏宅,征明从姊之家也。自吕至垦牧公司凡三十余里,一日往返,又时当酷暑,体力惧不胜,故宁宿三甲,明晨再行。同行者凡五人,抵彭宅已五时。晚膳后外出,见田家老幼皆息场中,科头赤足,唱田歌为乐。其时红日将坠,飞鸟归林,颇可人意。十时睡。

念八日,五时起,游兴百倍。夜来虽苦蚊,然颇不觉倦。早膳罢,乘车行。先是,姚午兰先生豫请公司中陶君导游,至海神庙,适遇陶君,遂随行。薰风时来,襟袖生凉,几令人忘在酷暑时期中也。三甲而下,地味咸,多棉豆及高粱,无种稻者。新辟之田,阡陌整齐,其间男女来往,种作风习,颇纯朴耐苦。日晡抵中公司,午膳后由浔南沿海行,沙鸟上下,水光接天,田亩纵横,罕有人迹。四时抵总公司,游览殆遍。陶君以茶点进,得尝临海风味。将晚,取捷径返。征明为余言,芦中每有伏盗劫掠行人,可惧也。七时抵彭氏宅,余惫甚,九时即睡。

念九日,六时起,早膳后回吕。十一时抵姚家,倦而假寐。后至李家探李世嫂倦否,彼毫未休息,仍忙于家务,留余等宿焉。

三十日,晨起作垦牧公司游记。下午,彭小池夫人柬邀余,余辞之。与征明商回通日期。晚膳纳凉时,李伯母偕彭夫人归,二人均和易可亲。彭固请余明日往,允之,乃去,已十一时矣。

(注:下面一大段文字为1912年“我愚”撰《垦牧公司游记》,作者附于《吕四半月游记》内。)

民国元年夏六月,旅行吕四。某日由三甲镇而行,为垦牧公司之游。晨十时起行,抵海神庙小憩。遥望海中帆樯林立,高仅数寸。后由皇岸南行,岸高八九尺,即晒盐场与民田东西分界处。由此经圩岸,憩牧圩公司,复行一时许,抵中公司。午膳稍憩即行,绕道浔南,沿海岸行。驻足观之,海水滔滔,合云气为起伏,远艇如乱鸥点点,骤难指数。时适潮退去,岸数里皆沙滩,味多咸苦,地尽不毛,潮涨则均没焉。且观且行,经蒿枝港北河,川流迅速,水势浩瀚。未几,抵总公司,所睹率异于前。精厦数十椽,皆轩敞峻洁。导游者延余客厅坐,以茗进。壁悬有关农事之益虫害虫图,南通师范农科生所手绘者;又南皮、常熟二相国暨啬师之擘窠对联。后有玻璃橱,陈列农事成绩及种子。厅后有候台,登览之顷,凭栏遥瞩,凡田舍沟渠及海潮之往来,沙鸟之出没,举目即得巨观若是,是诚宏壮而怡悦人之性情者也。时夕阳将坠,尚有东公司海复镇煎盐场等处未游,乃取捷径返。综计行五十余里,游公司三,以总公司为闳阔,众公司之所归也。每游一地,导游之陶君必口讲手画,详述其历史地理,使余之游兴益增,不致茫无所辨。忆自牧圩以东之田,十数年前荒荆野蔓,岁值甚微。夫欲国之富,必地无遗利,此垦牧之议所由来也。今果土质肥沃,收获甚丰,六千户之农民,皆家给而人足,二百方里之地,亦清嘉而可宝。而经理诸公,复历尽艰辛,不辞劳瘁,仅十余稔而成效卓著。读吾啬师垦牧公司之历史,无有不兴感者。推是志也,天下岂犹有旷土乎?然莽莽中原,荒而待垦之地,远者勿论,请论江苏自海门至赣榆十余州县,荒废不治者,且数万顷,从未闻有资本家相率而拾此天地自然之利。有之,而经始不善,如近之句容,以垦事激有风潮者,则又可怪也。

六月初一日,六时起,与李伯母谈彭氏家庭事。彭仆来请,遂与李世嫂、征明以小舟往,可四五里,顷刻即达。既至,彭夫人以迟起道歉意。夫人系沪人,甚活泼。余拙于交际,短于辞令,不能望其项背。彭氏园宅精壮宏丽,彭固吕境之豪富也。夫人欲令其女芸阁来通学,托余照拂。晚膳后乘舟回,水波昏不可辨,但见渔灯两三,照我舟行而已。九时至李家,即睡。

初二日,晨七时起,征明之妹固请余至其家午膳,辞之不可,乃往,款待周到。余思来此诸多叨扰,心颇不安。午后回姚家,料理行装。晚膳毕,去李姚二家请辞,并申感谢之忱,乃登舟就寝。

初三日,五时起,见农人已耕作田中,田歌之声与桔槔声相应和,所谓田家乐者,此即其一也。六甲圊牏最多,一里有八十余所,语征明为笑。余随征明来,而征明又送余返也。午后展阅垦牧公司之历史,因思吕境局处海隅,俗朴民苦,农家妇女多长裙飘曳,非若城会间之华而不雅也。且其最优点在勤俭二字,故民皆有以赡其生。在吕十余日,乞丐仅一见,年亦逾古稀矣。晚膳后诵东坡《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至此益神往矣。九时睡,宿金余镇。

初四日,五时起。余喜河间多清爽气,不惜早起作书寄孟青,述旅行概况。午后出日记,略修饰之。距家匪遥,舟行似更速。布帆风饱,如白鸽之飞起,而数声渔笛,起自沧浪,若有祝我归来之意。及晚,经师范校而北,林木怪立,风动其间,挟一种瑟缩之声而出,遥闻之,殊可怖。至城东长埧,新月挂城隅不下,遂照人归去矣。晚膳后,为吾父吾母述所游,九时寝。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门区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25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