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善坊:张啬公英文秘书
河海第二任校长
孙海雄
清末民国之际,有一位精通英文、深谙欧美国情与法律制度的人士,在张謇与美国商人大来、美国商团、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及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工程师的交往中充当翻译,成为双方语言沟通与思想交流的桥梁纽带;北洋政府成立之初,追随张謇任全国水利局佥事兼农商部科长,实际担任张謇的英文秘书和助理,协助张謇起草《导淮借款契约》并将其翻译成英文,随从张謇与美国公使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在《导淮借款契约》上签字;以全国水利局佥事的身份代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成为该校第二任校长;曾四访南通州,与“张南通”交往逾十载,《张謇日记》有多达十余处提到此人,他就是浙江桐乡人——严善坊。
一、严善坊家世

严善坊像
严善坊(1881—1943),字仰慈,号饴庭,晚年自号涤予,出生于浙江桐乡青镇一户世代书香之家。祖父严辰,字子钟,号淄生,又号芝僧,晚号达叟,早年随父仕宦云南,寄籍贵州。道光二十三年中式举人,归原籍桐乡。咸丰九年中式己未科二甲第六十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充任武英殿和国史馆协修。同治元年散馆后,改任刑部员外郎。因母亲年迈无依,遂向朝廷告假,回原籍桐乡奉养老母。
严辰承袭父母孳孳为善的家风,力行善举。同治三年,江浙地区遭遇严重粮荒,严辰从上海募集大米运至乌镇,赈济饥民,全活家乡父老七万余人。开办善后局,修筑运河桥梁,以利交通;重建育婴堂,全活婴孩无数;助建养济院,收容孤贫老人。同治四年,在青镇创办立志书院,自任山长。同治六年,先后任桐溪书院、濮院镇翔云书院山长,十年间英才辈出。建立乡镇义塾六处,让穷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读书,其对家乡的文教事业可谓不遗余力。
严辰久有纂修桐乡县志的愿望,十历寒暑,耗资4000余元,独力编定《光绪桐乡县志》共32卷。俞樾题签,并盛赞“体大而义精,文详而事核”,为桐乡乡邦文献建设贡献甚伟。


《光绪桐乡县志》,俞樾题签

严善坊与祖父严辰合影
严善坊的父亲严开元,字孟华,号团孙。少时随父亲生长在北方,颇得幽燕亢爽之气。光绪四年考中秀才。光绪十年随父亲到上海,正遇父亲的挚友张之洞受命担任两广总督路过上海。严辰遂拜托老友带上自己的儿子,让他在麾下效力。张之洞对严开元颇为赏识,至粤上任后,即安排他到营务处当差,并命他巡视海关,后又兼值牙捐局。时值中法战争,供应军需有功,被保举为盐大使。光绪十三年,奉命到广西梧州龙母庙掌管缉私厂。这本是肥差,但严开元脂膏不润,力除秕政陋规,深得张之洞与两广盐运使英启赞赏。后奉派往广西平乐县缉私盐,不幸染病卒于途,年仅三十四岁。张之洞、英启及两广的大小官员无不为之叹惋。
二、严善坊生平事略
严善坊是严开元第四子,七岁丧父,随祖父严辰及母亲迁居上海。晚清之世,大清这一“老大帝国”迭遭西方列强凌辱,眼见延续千年的儒家圣贤之学并不能解决抵御外侮和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于是严善坊决定摒弃旧学,转而学习从西方传入的新学。先是就读于英国伦敦公教会在上海办的英华书院,该书院以宗教、英文为主要科目,同时设有国文、数学、理化、史地、天文等课程。英华读书期间,严善坊父祖严辰的故交湖广总督张之洞有意照拂故人的子弟,拟送他到英国留学,无奈家境所限,未能成行。公教会欲在中国内地兴办学校,选派教员到当地任教,征求张之洞和盛宣怀对派遣人选的意见,盛宣怀推荐时任众议院议员的孙润宇,而张之洞则推荐严善坊。于是,孙、严二人奉派到东北沈阳的盛京高等学堂任教,严善坊在那里担任英文助教一年有余。后因日俄战争爆发,孙、严二人不得不先后南归。
回到上海后,经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推荐,严善坊受美国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之聘协助其翻译书报。李佳白倡导世界大同学说,在上海创办尚贤堂,并附设分科学校。严善坊深感自身学力尚浅,遂入尚贤堂进修,同时尝试着担任申报记者及民立南洋中学教员,闲时还到英国名律师王京士那里研读法律。这样,从1902年到1911年的10年间,严善坊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半工半读,学业大进,尤精于英文,其间得以与许多中外名流、贤士大夫交往,获益匪浅。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
赵凤昌(1856—1938),字竹君,晚号惜阴老人,常州武进人。早年入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幕,由于足智多谋,处事练达,深得张之洞的赏识与倚重,参与机要。后因“张之洞大参案”成替罪羊,被革职并勒令回籍,从此退出官场。归隐沪上的赵凤昌借为湖广督署办理通讯、运输诸务的机会,广交上海的中外绅商,为张之洞办洋务。他在上海公共租界买下10亩地,建造一幢花园洋房,取名“惜阴堂”,成为清末民初中外绅商和各方政治人物聚会的沙龙。赵凤昌与张謇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同为立宪派的中坚,二人在东南互保、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敦促清帝逊位、南北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赵凤昌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民国产婆”、“民国诸葛”,是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传奇式人物。

“民国产婆”赵凤昌

惜阴堂外景
由于张之洞的关系,赵凤昌与寓居海上的严辰也成了朋友,而对朋友的孙子严善坊自然是多加关照;严善坊又因赵凤昌而结张謇。有关严善坊与张謇的交往且容下一节分解。
宣统二年(1910年)入夏,江苏、安徽两省遭遇特大洪水,“江、皖二十余州县,灾民三百万人,已饿死者约七八十万人,奄奄待毙者约四五十万人”。此时的大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无力赈济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到了辛亥鼎革之际,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与稍后成立的袁世凯北洋政府在财政上都很困难,一时都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赈济灾民。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的张謇急电袁世凯,说:“淮北大灾之后,继以兵氛……不为赈抚,视其道殣相望,何以为政府?……可否乞公即担保酌借外债,分别拨济皖之沿江及淮北,苏之徐淮海,以工代赈。”接到张謇的告灾急电后,袁世凯虽曾“允为借款,先拨三十万济急”。但由于种种原因,赈灾借款始终未能兑现。由于官方无力解决赈灾问题,一个名为“华洋义赈会”的非政府赈灾组织应运而生。
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2月12日),华洋义赈会在上海张园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人员包括江、皖督抚特派代表,以及大批驻沪中西官绅商学界人士。严善坊和罗炳生(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则分任中西书记员(又称“坐办”)。虽然是慈善公益组织,但其支配控制权,尤其是财权仍是华洋双方关注的焦点。民国元年(1912年)2月初,中方坐办严善坊趁干事会商议办事章程之际,重申了“本会处华洋处于平等地位,一切事权,各执其半”的原则,力争“请款均由华、洋两坐办具名,支票亦送请华会计签字”的权利,更提出“华、洋会计各有司掌用款之权”,竭力维护中方的权益。

苏皖灾民
民国元年(1912年)冬,严善坊供职于刚刚成立的江苏省行政公署。是年,张謇就任袁世凯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进京赴任。农商部与全国水利局难免会有涉外事务,要与洋人打交道,需要有精通英语并了解欧美国情的人任事,于是张謇想到了严善坊。早在上海时,严善坊即通过赵凤昌结识了张謇。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张謇经赵凤昌牵线在江苏省咨议局隆重接待美国商团,请严善坊、杨仲达充任翻译。显然,张謇对严善坊的翻译及善于与洋人打交道的能力很满意,对他的英语水平与深谙欧美国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张謇就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不久即任命严善坊为全国水利局佥事,并兼任农商部科长,实际担任自己的英文秘书和涉外事务助理。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上演了复辟帝制的闹剧,张謇愤然辞职。张謇辞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严善坊仍继续在全国水利局任职。
张謇一生重视水利事业,作为农家子,早在少年时就体会到水旱之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光绪十三年(1887年),恩公孙云锦调任开封府知府,张謇二度前往追随。是年八月,黄河郑州段决口,张謇协助孙云锦治黄救灾,亲临水灾一线,多次冒生命之险沿河乘舟,查看水势,探寻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亲眼目睹了水灾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决口“宽至二百余丈,全河夺汴、颍、汝、涡而下灌,横经四五十里,灾民四散奔逃,不可数计。”(《啬公自订年谱》)。因此,心系家国的张謇一直把导淮治黄、兴修家乡南通的水利萦怀于心。张孝若说“我父一生有几件很有研究、很有必得的大政策,河工水利是内中的一件”,刘厚生在《张謇传记》说:“他实在是清末学者中惟一研究水利的专家”。欲兴修水利,必先培养水利专业人才,于是民国三年(1914年),时任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即把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人才提上了议事日程。经张謇统筹规划,多方呼吁,筹措办学经费,精心谋划校址,聘请海内外名师,审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终于在民国四年(1915年)阳历3月15日,在原江苏省咨议局(最初的借场办学校址)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创始人张謇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是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教育机构,开中国水利专业教育之先河,110年来为中国水利事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水利人才,居功至伟。
1921年12月至1922年3月,严善坊以全国水利局佥事的身份接替首任校长许肇南,成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二任校长。虽然严善坊主持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务的时间不长(仅约4个月的时间),是过渡期的代理校长,但能出任这一要职本身就说明了其在中国水利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1915年3月15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校典礼留影
第一排左起第10为张謇,第9为许肇南
严善坊在水利行业任职整10年,有很多水利界的老朋友如汪胡桢(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许止禅等,他们都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早期毕业生,与严善坊保持密切交往。1927年,严善坊写成《民国水利行政大事记》两册约3万字,为后人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约在1923年至1929年间,严善坊担任叶恭绰(严善坊妻叶恭纮二兄,时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的英文秘书,并兼任邮政司办事员。1929年举家迁往上海,在商务印书馆、交通银行供职,并兼任夜校英文教员。1932年前后,任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即两路局)稽核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两路局迁往内地,严善坊时已年近六旬,不愿随迁内地,遂请求留职停薪,留在沪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他从前的积蓄维持生计。
严善坊为人耿直,诚恳朴实,善交朋友,待人接物得体,处事谨慎自律,办事严谨认真,故无论在何处任职,皆深得信任与好评。他的英文超群,曾翻译过《约章述要》、《欧美强国宪汇编》,并从事过美国宪法的汉译工作。1943年4月9日,严善坊病逝于上海复兴中路寓所,享年63岁。
1905年,严善坊初娶长州王氏为妻,生长女严行芳。不久王氏病殁。1914年追随张謇在农商部和水利局任职时,与叶恭紃(叶恭绰长兄,曾任江西九江府同知,叶公超的父亲)相遇于沪上,交谈间才知严、叶两家原来是世交——严善坊祖父严辰与叶恭紃祖父叶衍兰有同年之好。严善坊已鳏居多年,而叶恭紃有妹叶恭纮尚小姑独处,于是两家遂结秦晋之好。叶恭纮生三子一女,虽历坎坷,后皆成长为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事业有成。
三、严善坊与张謇的交往
前文说过,严善坊因赵凤昌而结识张謇,他们的最初交往还得从美国商人大来(《张謇日记》作“达赍”)及美国商团来华访问说起。
罗伯特•大来(Robert Dollar),1844年生于苏格兰中部小城福尔柯克,父亲是一家木材公司的经理。1857年举家移民到加拿大。大来子承父业,14岁就开始在伐木场做工,22岁已升任英美木材公司经理。1888年,举家搬迁至加利福尼亚州圣拉斐尔市(San Rafael),数年间已拥有大片的森林和几家木材加工厂,成为全美屈指可数的木材大亨。为拓展越洋木材贸易,大来于1895年购置了他第一艘货轮“报童号”,开始涉足轮船航运业。后来发展成为拥有9艘远洋巨轮的“美国船王”,其客运业务遍布全球。
据统计,大来来华贸易多达30余次,并在上海、天津设有分公司,成为那个时代往来中美之间最为频繁的商界领袖。1928年3月19日,“船长大来”(Captain Robert Dollar)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并被美国媒体誉为与亨利·福特、杜邦、洛克菲勒等齐名的创建美国的“五十大伟人之一”、“太平洋沿岸的伟大长者”。

大来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
宣统元年(1909年), 大来来华考察业务, 在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的引荐下,结识赵凤昌。大来本对中国颇有偏见, 但经赵凤昌一番解释, 捐弃前嫌, 并愿意组织商团来华访问。而赵凤昌则敏锐洞察到与大来这样的美国巨商建立中美国民外交,借助外国资本的力量、人才优势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我积贫积弱的本国经济,必大有可为。因此对大来组织美国商团访华之事十分上心。
经一年多的准备, 美国商团访华于宣统二年 (1910年) 八月成行。大来对此次组团访华十分重视,已先行来华做准备工作。为做好接待工作, 二月初九日, 赵凤昌和汤寿潜说服张謇接受民间联美之事。赵凤昌还向张謇索要照片, 分赠大来与李佳白。七月二十八日, 张謇“寄去五十七岁相片一张”, 并嘱赵凤昌:“(照片)背面应记姓名、本贯、职业, 须请严以亭君以英文译书于后印之。”严以亭, 即严善坊(字饴庭)。
张謇对此次美国商团来访也高度重视,六月二十二日专门召集商学公会同仁,商议美国商团接待事宜。八月十二日, 美国商团抵达上海, 受到各界热烈欢迎。赵凤昌说团员都是美国西部“筚路蓝缕时开辟之人才, 且有兼长学校, 或曾任府尹, 并有医员, 不仅称为商团, 而亦可称政团”,足见此次来华的美国商团精英荟萃。二十日, 美团 到南京。二十二日, 张謇在江苏咨议局(孙支厦设计建造)新址举行隆重的欢迎宴会, 当时该建筑尚未完工。作为议长, “张謇热情而又认真地主持了这次宴会, 到会的还有包括奉天在内的十六省咨议局代表, 所以实际上是一次全国性的立宪派与咨议局系统的联合欢迎。”大来在日记里也记述了宴会的盛况:
江苏省咨议局邀请我们出席在他们的议会厅里举行的宴会, 这是一个尚未完工的建筑。这种咨议局相当于我们的州立法院, 其建筑相当于我们的州议会大楼。由于他们刚刚开始实行立宪政府的新方针, 全体议员的会议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他们急于从我们身上了解到, 什么是已被我们的联邦政府形成过程所证实的成败之由, 以便他们能够采纳成功的方式而避免失败的方式。我们的宴会在他们的议事厅里举行, 这个议事厅是第一次启用。更值得注意的事情是, 他们的议长在席间提议为美国总统的健康干杯。毫无疑问, 这幢建筑为我们的荣誉而开放, 它已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讲话采用汉语和英语, 主要的演说是议长和西雅图的白澜先生。后者作了一个关于立宪运动的动人而详尽的演说。对这个宴会的总的印象是, 所有的东西都来自相距二百英里的上海, 如鲜花、食品、仆人、乐队, 总之包括每一件东西。这一定花了他们许多钱。
显然,大来对张謇为接待他们的到访,首次启用尚未竣工的江苏省咨议局议会厅深感荣幸。席间,作为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张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并提议为美国总统的健康干杯。而美团西雅图的白澜先生则向主人作了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形成过程的详尽介绍,这也是立宪派同仁感兴趣的话题。从大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张謇为做好此次美团接待下足了功夫,周到的服务让客人十分感动。整个活动用汉语和英语来交流,而担任美团随行翻译的严善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宾主语言沟通、思想交流的桥梁。
《张謇日记》对此事记载如下:
宣统二年(1910年)庚戌
二月九日 晤竹君(赵凤昌)、蛰先(汤寿潜)。竹君甚注力于社会联美,索余相片贻李佳白、达赍。达有商船九艘,大商也,先其东方商团而来。
六月二十二日 晚诣商学公会,商招待美团事。
八月二十一日 就咨议局与各议员谈招待美国商团会,是日美宾四十余人,议员二十余人。
同年十月八日,张謇来上海应邀赴赵凤昌在惜阴堂摆下的盛宴,赴宴者包括美商大来和华尔特夫妇、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北洋政府第四任总理)、叶景葵(字揆初,浙江杭州人。中国首位银行董事长、民国实业家)、张謇、严善坊、杨恩湛(字仲达,江苏武进人。曾受张謇之聘任张孝若英文教师)、刘厚生夫人等十四人。席间与大来、华尔特等协商“共营银行、开航业、设商品陈列所、置商品调查员四事”。张謇盛赞赵凤昌为接待美宾用心备至。
翌日,赵凤昌又在惜阴堂设宴,宴请熊希龄、叶景葵、严善坊、杨恩湛和英国泰晤士报考察东方时事的记者勃兰门等。
《张謇日记》对这两次惜阴堂之宴均有详细记载:
十月六日 至沪,晤竹君,说与美人达赍款谈事。
十月八日 竹君约同熊秉三、叶揆初与余及严饴庭、杨仲达与美商达赍、华尔特两夫妇合宴。熊、叶夫人及厚生夫人与竹君夫人俱在坐,凡十四人。欧美风俗,凡宴客以十三人为忌,盖耶苏门徒十三人中有一人卖师者,故耶苏遇难,至今奉教人忌之,妇女尤甚。竹君于接待外宾事,自室中陈设及饮馔言语之节,无不审慎,可谓能用心者矣。而能破费私资为国家社会谋安全之计,同人中尤不多见也。达、华与我南北商会协议共营银行、开航业、设商品陈列所、置商品调查员四事。银行资本一千万各半,太平洋商轮华资过半云。与之言则注重奉、吉、黑垦事。秉三言颇有要,主客之意尚能周浃。
十月九日 竹君约同熊、叶、严、杨与英伦泰晤士报考察东方时事人勃兰门合宴……
显然,严善坊与杨恩湛在这两次宴会中均充当美、英客人的翻译。正因为严善坊在这几次接待大来、美团和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过程中,其娴熟的英语翻译和出色的表现给张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水利局英文翻译之聘。
章开沅先生认为,美国商团访华是张謇在辛亥革命前夜积极参与的两件大事之一,为中美国民外交树立了成功的范例。
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八日,张謇为南通江岸保坍事邀请英国工程师葛雷夫、鹰扬洋行大班兼《中国公论西报》主笔李治和严善坊来南通。四月九日,张謇引导他们察看天生港至任港一带江岸堤岸遭江水侵蚀坍塌的情况。四月十日,又领着葛雷夫、李治和严善坊等参观师范学校、博物苑和农校。严善坊此行显然是担任葛雷夫和李治的随行翻译,这是严善坊第一次来通。
葛雷夫在复勘沿江保坍楗线后,建议张謇向鹰扬洋行借款来解决保坍工程所需款项。五月三日,张謇将江苏都督公布的准以刘海沙被占滩地归公的一万七千亩地等作抵押担保,向上海鹰扬洋行商借五十万两保坍工程款的方案电告严善坊,并请他出面与鹰扬洋行洽谈借款事宜。由此可见张謇对严善坊的倚重与信任。
《张謇日记》对此事记载如下:
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
四月八日 英人葛雷夫、鹰扬行大班公论西报主笔李治与严饴庭附“大安”来通。有诗四首。
四月九日 往天生晤葛、李二君,导观江岸,至任港回校。
四月十日 星期。葛、李、严三君参观师范、博物苑、农校,五时回。
五月三日 以苏督公布沙地充公保坍案,告严饴庭筹借保坍款。
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张謇赴京就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十一月,张謇聘请的诸贞壮、杨廷栋、雷奋、严善坊这四位秘书与助手从上海赶来京师上任。不久,严善坊作为英文秘书协助张謇起草《导淮借款契约》,并多次到美国大使馆与美国公使反复洽谈,严善坊自然是充任张謇的翻译与助手。翌年正月五日,终于与美方达成协议,双方在《导淮借款契约》上签字。
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十一日,严善坊陪同全国水利局顾问、荷兰工程师方维因(H.van der Veen)为江岸保坍事来通考察,这是他第二次来南通。
六月,美国红十字会委派的美国工程师詹美生来华勘察苏皖沿淮地区水灾,对河南开封、中牟、兰封、荥泽一带的黄河水情进行了实地勘测——因其与淮河水系有关联,严善坊任其随行翻译。七月十六日,完成了阶段性测量后,詹美生在严善坊陪同下来水利局向总裁张謇汇报情况。七月十八日,张謇在水利局与詹美生会晤。七月二十一日,张謇在农事试验场之畅观楼设宴,宴请詹美生,荷兰工程师方维因、杨豹灵(江苏金山人。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水利局技正)等参与宴会,严善坊担任翻译。
《张謇日记》:
民国三年(1914年)甲寅
六月二十四日 美工程师以是日由清江至开封,测开封中牟兰仪荥泽黄河(以与淮有关系)。
七月十六日 美工程师来,严饴庭偕来。
七月十八日 美工程师来晤。
七月二十一日 宴美工程师于农事试验场之畅观楼。荷兰工程师方维因、杨豹灵来。
十月二十三日,陶昌善(字俊人,浙江嘉兴人。北洋政府农林部农务司司长)、张相文(字蔚西,江苏泗阳人。地理学家、教育家)、王同春(字浚川,河北邢台人。清末民初河套垦田治水专家)来南通拜谒张謇。十月二十四日,荷兰工程师方维因与严善坊、杨豹灵再次为江岸保坍事来南通。张謇在三兄张詧的城南别业设宴,盛情款待陶昌善、张相文、王同春、方维因、严善坊、杨豹灵等来宾。十月二十七日,张謇命许泽初(张謇私人秘书)陪同陶昌善、张相文、王同春、方维因、严善坊、杨豹灵等到大有晋垦牧公司视察垦地及海岸工程。十一月一日,许泽初陪同陶昌善、张相文、王同春、方维因、严善坊、杨豹灵等返回京师。这是严善坊第三次来南通,历时逾一周的时间。
《张謇日记》:
民国三年(1914年)甲寅
十月二十四日 方维因工程师与饴庭、豹灵以江岸事来。
宴陶、张、王、方、严、杨于退翁榭。
十月二十七日 命泽初偕陶、张、王、方、严、杨、伊赴大有晋垦牧公司视察垦地及海岸工程。
十一月一日,阳十二月十七日 泽初偕陶、张、王、方、严、杨、何回。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上演了复辟帝制的闹剧,张謇愤然辞职。九月二十二日得严善坊来电,已将他的辞呈成功递交上去,但直至十一月二十七日才获允。
民国八年(1919年)正月二十五日,军山东奥山庄开工建设。翌日午后,前来祝贺的客人很多,严善坊也专程来南通道贺,这已是他第四次来南通了。
四、结语
严善坊以其精湛的英文翻译与娴熟的与洋人打交道的能力受到张謇的青睐。张謇就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不久,即聘任严善坊赴京任水利局佥事兼农商部科长,实际担任张謇的英文秘书和涉外事务助理,成为张謇与欧美人士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协助张謇起草《导淮借款契约》,与美使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在《导淮借款契约》上签字。
严善坊供职水利行业整十载,其间曾以全国水利局佥事的身份代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成为该校第二任校长。
严善坊为南通江岸保坍事,履次陪同英国工程师葛雷夫、鹰扬洋行大班李治和荷兰工程师方维因等外籍人士来南通实地勘察水情,充任随行翻译。
严善坊与张謇交往的时间跨度逾十载,《张謇日记》中有十余处提到他。曾四度到访南通,足见与“张南通”绝非泛泛之交。
严善坊与张謇的交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张謇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家国情怀,始终把导淮治黄、家乡保坍与兴修水利萦绕于心,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百折不挠,“水利状元”绝非虚誉。
(本文作者系南通建筑职业技术学校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