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的张謇研究
——以张謇涉翁同龢诗十六首为对象
□ 高 风
引言 1892年之前
【目前存世、通行的“张謇全集”性质的文献资料,有三种。
第一种是《张季子九录》,约200万字,张謇生前亲自选定、审订手稿,其子张孝若组织人员识读、编辑,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但由于“漫漶以及原稿潦草的原因,认错字之事时有发生”[1],以及“唯当时印数不多,加之时日已久,流传甚少,觅之不便。”[2]
第二种是《张謇全集》,约420万字,曹从坡、杨桐主编,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文稿遗漏较多,体例不尽合理,误植之处甚多,使学者难以引用。”[3]
第三种是《张謇全集》,约600万字,李明勋、尤世玮主编,201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文集编定,当然以作者自选最为权威。张謇经历了帝制、维新、立宪、共和、革命等阶段,思想认识更有一个演化的过程。早年文字,肯定有自以为不足取者(少作每愁烧不尽)[4]。但“后之作史而论世之君子,倘亦有所取裁”[5],首先求其全。这是张謇本人也无法预料和左右的。】
1892年(光绪十八年),第四次参加会试(进士考试)失败后的张謇,写作了《奉呈座师常熟公四首》。
这是张謇和翁同龢之间,现存有诗的往来的开始。
科举考试的环节、层次,简言之分三级: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进士)。
张謇1868年16岁(虚龄)时考取秀才,比较早。但是“中举”较迟,直到1885年。中间相隔了十八年。
其中的后八年时间,张謇担任淮军名将吴长庆的幕僚。1882年,吴长庆率军东渡朝鲜,平定朝鲜“壬午兵变”。
作为幕僚,张謇展现出了才华和能力,并有《壬午东征事略》《朝鲜善后六策》等“智库”型文字传播朝野,甚至“上达天听”。
1884年吴长庆病逝后,张謇本人也成了各方力量争相延揽、招聘的对象。
1885年的乡试,张謇北上应试。据“海门张謇研究会”张裕伟先生考证,“是因为他考中了‘优贡’[6],具备了参加顺天乡试的资格,且顺天乡试录取难度相对较小,此时张謇也得到了北京清流高层的青睐,具备了有利于自己中举的人脉关系,因此张謇转而参加顺天乡试,是符合常情的‘理性’选择。”
北京考场的正副主考官是吴县潘祖荫、常熟翁同龢,他们对张謇也是闻名、关注已久(下一节张謇赠诗第一首,便有所反映)。张謇中了“南元”(南方汉人在北榜的第一名),与潘祖荫、翁同龢也正式确立了师生关系。
潘祖荫、翁同龢作为读书人,在他们有限的能力范围里,极力宣传、推广张謇。按照当时惯例,每届乡试主考官,都要为当届的《乡试录》写作“前序”“后序”(前言、后记),潘、翁都命张謇代笔。这是书生所能给予书生的最高褒奖!可以说是爱才心切、用心良苦。
随后的四次会试(1886、1889、1890、1892),张謇都落榜了。
但翁同龢的关心一直不变。1887年,翁同龢六十大寿,祝寿文章《常熟尚书六十寿序》,翁门弟子公推张謇操刀。虽然张謇自谦“濩落(沦落)之人”,身份卑微不适合执笔,但不难看出这正是翁同龢所希望的。
翁同龢对张謇的慧眼独具、偏爱有加,是毫不吝啬、毫不掩饰的。当然,“为国求贤”的核心要义,也是毋庸置疑的。(直至1894年张謇大魁天下)
第一节 1892年张謇诗四首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晚清重臣,咸丰状元,同治、光绪帝师。年长张謇23岁。常熟境内有虞山,张謇诗文中,以下称呼都可代指翁同龢:常熟、常熟公、常熟师;虞山、虞山师、虞山相国;瓶师、瓶叟夫子;松禅、松禅老人、松禅师;翁相、文恭师、翁文恭,等等。】
【张謇的日记,名为《柳西草堂日记》。柳西草堂在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的父亲自号“柳西老人”,张謇名之,是为纪念。以下统称“张謇日记”。
根据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记载,张謇12岁时,他的父亲曾经“于住屋外,别治一室,室外有五柳,因名‘仿陶书屋’。”张謇诗文中(含“涉翁诗”),较多使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包括后来的“张季子荷锄图”。喜爱陶渊明,是有家学渊源的。】
光绪十八年(1892),张謇会试考试之前日记:
二月二十八日:谒常熟师。其门联曰:“买园招野鹤,飞辔策天吴。”
【这副门联中的“鹤”,和二十年后张謇怀念翁同龢的《吊鹤诗》,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先记一笔。】
会试落榜后,翁同龢想要帮助张謇在北京国子监谋取一个工作,张謇拒绝了。(不符合张謇要从科举考试正途出身的初衷)
四月二十一日:诣谢常熟……师……因更为陈城南委巷流布之言,臣子不忍终闻之事,乞师早自为地。师不以为忤者。为谈身世,涕泗横流……
【张謇耿直!他把自己听到的城南小巷中的市井流言,恐事涉宫掖,因此建议翁同龢尽早退休自保。翁同龢也不认为张謇是在冒犯自己。结合紧接着的下文赠诗第三首,涕泗横流的人,是张謇。】
五月一日:作《奉呈座师常熟公四首》。
【笔者先将四首诗意译,然后讨论其他。诗的正文用黑体字显示。四首之序号,笔者加。】
其一
东坡初出门,独向欧阳子。昌黎掖后进,拳拳在张李。
【苏东坡刚刚出道的时候,心高气傲,认为够格可以做他老师的,只有欧阳修先生一个人。(我张謇看您翁老师,您就是我的欧阳修)
韩愈热心提拔、奖掖后进,门生很多,尤其重点培养张籍、李翱两个人。(您翁老师看我张謇,是否我就是您的张籍、李翱)】
古人慎所缘,身名托终始。攀跻犹及公,州郡忝乡里。
【缘分这个东西,虽然奇妙,也要慎重。一旦托付,终身相许,不可变更。
我南通州(海门)张謇,祖上来自江南常熟。现在居然和您常熟翁大人搭上了老乡关系,真是高攀。】
十年辽海军,苦辛狎泥滓。公与幕府笺,问讯辄书尾。
【十年前,1882年,朝鲜内部出了问题,叫做“壬午兵变”。
当时我在淮军名将吴长庆的军队里当参谋。大军去平定叛乱,我也出出主意。
秀才从军,有辱斯文。生活所迫,我军龄八年。幸运的是,我对时局的建议文字,如《壬午东征事略》《朝鲜善后六策》等,被您看到了。
您翁大人每次和吴将军通讯,文件先经我手。在函电的末尾,您总要带一句问候我的话。我是多么荣幸!我的贱名,居然朝中重臣、皇帝的老师都知道。】
知公大雅人,等闲不足拟。忧患能知几,恂慄斯有斐。
【像您这样的大雅之人,是看不上附庸风雅的闲杂人等的。
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进入您的法眼。那么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按照《易经》(君子知几)和《孟子》的解释,君子就是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忧患)的人;
按照《诗经》(有斐君子)和《礼记》的解释,君子就是时刻保持“小心谨慎”(恂慄)的人。】
(校勘:最后一句,“日记年谱卷”作“恂慄”,“诗词联语卷”作“恂栗”)
其二
少小盛气志,颇亦羞群狙。家世服农亩,不眩车轮朱。
【从小,我就有远大的志向。也很有主见,不屑与“朝三暮四”、偷奸耍滑者为伍。虽然我家世代务农,但看到富贵人家的高车大马经过时,红色的车轮转动,并没有使我感到目眩神迷。】
上禀二人训,下规千载图。
【我遵循孔子、孟子两位儒家圣人的教诲,以流传千年的儒家规范为行为准则。】
江河绝东写,日月骎西徂。中间气振荡,万物飞蓬俱。
【地上江河日夜东流,天上日月东升西沉,每天迅速而又匆忙。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感受到了天地的灵气,生生不息;但同时又都很渺小,渺小到不过是一粒被风吹起的草籽,自己也不知道将要飘向何方。】(俱”字,读作平声)
常恐愿力薄,堕此礼义躯。悠悠迫中岁,四顾增踟蹰。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意愿之力薄弱,微弱之躯,不能承受“仁义礼智信”的高标准、严要求。
一不小心人到中年,虚龄已经40岁。四处看看,内心也是犹豫不决。】
踟蹰思古人,遥遥唐与虞。
【思前想后,远古的太平时代,也就是尧(唐尧)与舜(虞舜)的时代,才是我心目中的王道乐土。】
其三
寸志不可遂,万事皆尘埃。犹是中国民,帝京时一来。
【我16岁考取“秀才”,起步还算早的。33岁考中“举人”,已经比较迟了。作为大清帝国的一名考生,为了能够成为“进士”,我已经来北京参加“会试”四次,都失败了。(1886、1889、1890、1892)
追求正宗的“科班出身”,这个小小目标,我还没有达成。在达成之前,其他一切都是尘埃。】
昔岁荷推举,冥冥如天开。公今再荐士,隔绝中路霾。
【33岁考中“举人”的那次“乡试”(1885),您翁老师是副主考官。后来我听说,是您与正主考官吴县潘祖荫老师的共同争取,才使我成为“南元”。
今年的会试,您是正主考官,一心想要录取我。后来听说,我的试卷,半路上已经被其他考官淘汰,根本没有能够到达您的手中。您把一份疑似我的试卷点为头名,并为此生气、懊恼,当天晚上晚饭也没有吃。】
由来得丧际,出入材不材。
【得与失,这件事情,是很难说清楚的。
好比一棵树,高大挺拔,看起来是成材了,但它很容易遭到人的砍伐。如果一棵树歪歪扭扭,又生长在边边角角的地方,可以说它不成材。因为不成材,对人无用,因此可以自由生长、乐享天年。】
公心照四海,涕泗生枯荄。
【您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坦荡心理,是四海皆知的。(我听了您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嘉兴沈曾植传递过来的考场内外您关心我的消息),我的心就算是一颗已经枯萎的草根,也忍不住要鼻涕眼泪一起流淌出来。】
不遇故细事,缠绵恻中怀。丈夫尚思报,所报安恃哉。
【无人赏识、怀才不遇,本来是人生常态,是小事。(我的情况是有人赏识,赏识我的人也想极力提携我),但我就是不能“进士及第”,从1886年第一次会试算起,到1892年,已经四届过去了,前后七年。想到这些,怎不叫我伤心、难过,而又说不出口。
我也想要报恩。报亲恩、报师恩、报国恩,但我现在只有一个“举人”的空白头衔,其他真正的实力,什么也没有。我拿什么来报恩呢?我拿什么去报恩呢?】
(本首最后四句,是四首情绪表达的顶点。张謇措辞极有分寸。翁老师不得不,将关心爱护进行到底)
其四
昏昏九衢尘,有官未云乐。腾腾万人海,机利进锋锷。
【滚滚红尘里,有官做,不一定快乐,(因为未知的风险也很多、很大)。
茫茫人海中,通过机巧的手段谋取利益,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最后伤害了自己)。】
独念平生交,肺腑相煦燠。驱车出国门,连朝辄心恶。
【年轻时读《世说新语》,不理解东晋谢安对王羲之说的话:人到中年,和亲朋好友分别,要难过好几天。
我这次落榜,离开北京的时候,想到“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老师、朋友,才真正理解了谢安的话,难过了好几天。】
况与夫子亲,眷睐重丘岳。八年四回别,此别非畴若。
【何况我与您老师特别亲近,您对我的眷爱,比高山还要高。
1885年中举后,我等在北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一晃八年过去了,我四次落榜,四次离京,也就四次和您道别。
但这一次的分别,我感觉和过去有点不一样。(我有点认命了。您为主考官,我都考不取,今后可能不再参加会试了)】
才钝语易枝,戚均虑无堮。江乡有闲田,先归料锄钁。
【我的才华有限,说话容易枝枝蔓蔓。我想分担您的忧愁,所以说话可能考虑不周,有点“豁边、过头”。(上月分手时,我说,在北京考试期间,听到了街头巷尾关于朝廷、党争的一些流言。伴君如伴虎,您已63岁了,不如早点选择退休,回家养老)
托父祖辈的福,我家在海门还有几亩闲田。我先您一步,回家挥舞锄头,种地去了。】
(本首最后两句,为1899年的《张季子荷锄图》,埋下了伏笔和预言)
【《奉呈座师常熟公四首》,这是张謇平生,向老师、恩人翁同龢第一次赠诗。题中“座师”,表明身份关系。诗的内容极意经营,学生虽然暂时身份低微,但是不卑不亢。对老师的夸赞,不露痕迹。
初次赠诗,不是卖弄才华的时候。所以诗的体裁,张謇选择了乡试、会试必考的“试帖诗”体,五言、八韵,“四平八稳”。但张謇也自加了难度,“试帖诗”常规要求押“平声韵”即可,赠诗第一、四首,张謇押了“仄声韵”(“东坡初出门”炫技时常用此法)。
这四首诗,记录了翁、张两人的交往历史,张謇言了志,记了事,抒了情。如果从一个不很了解诗的作者生平的读者角度,这一类诗,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美感享受,是比较欠缺的,“原本经籍,润饰诗篇,与‘同光体’所称‘学人之诗’,操术相同。”[7]即,《奉呈座师常熟公四首》,是“学人之诗”,不是“才人之诗”。
另外,张謇有以“试帖诗”体写作“五言组诗”的习惯。如“叔兄江西四首”“意园祭酒五首”“吴县杨生四首”等,但只有本组《奉呈座师常熟公四首》,严格遵守“八韵”要求。虽然可以解释为“形式服从于内容”,但也可以看出在“座师”面前,张謇的态度是最端正的。】
【1894年,张謇的第五次会试,以及随后的殿试,在翁同龢的大力关心帮助下,终于成功突围,取得完胜。紧接着新科状元不得不卷入甲午战争引发的帝党(光绪皇帝、翁同龢为代表)、后党(慈禧太后、李鸿章为代表)之争。当年秋天,由于父亲去世,张謇又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
第二节 1898年张謇诗二首
【1898年,农历闰三月,在南通忙着创办“大生纱厂”的“翰林院修撰”张謇,“丁忧守孝”的三年假期已经过期,必须回到北京履行销假手续。
从张謇抵京(3月16日),到“戊戌变法”开始(4月23日)、翁同龢罢官(4月27日),一个多月里“翁张师徒”至少见面三次(“见虞山师”“虞山师招谈”“虞山谈至苦”)。
四月二十三日,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开始。
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被“开缺回籍”。】
其一
四月二十七日:见虞山开缺回籍之旨……所系甚重,忧心京京,朝局自是将大变,外患亦将日亟矣。
四月三十日:有奉呈瓶叟夫子解职归虞山诗一首:
兰陵旧望汉廷尊,保傅艰危海内论。潜绝孤怀成众谤,去将微罪报殊恩。
青山居士初裁服,白发中书未有园。烟水江南好相见,七年前约故应温。
壬辰会试,报罢辞公,因劝公退。公曰:“吾方念之。若圣恩放归,秋冬之际,当相见于江南烟水之间。” ……
张謇本首诗,在《张謇全集》(诗词联语卷)中,题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松禅”这个号,本年翁同龢回到常熟以后才起用。由此可见张謇晚年,统筹整理自己文稿时的一些小改动。
这首七言律诗,可以认为是张謇诗作中的巅峰之作。难度在于敏感时局、敏感身份,如何真正地传情、达意、叙事。
第一联(首联):兰陵旧望汉廷尊,保傅艰危海内论。兰陵旧望,写翁氏家族是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好比齐梁兰陵萧氏。“今天下称甲族,必曰常熟翁氏”[8]。
汉廷尊,在中央政府(汉廷)中,翁家地位也很显赫。翁家“侍经幄,践枢要,参与密勿,主计军国”“持正论,掖善类,从容朝列”[9],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德隆望尊。
保傅即帝师。[10]翁同龢是两代帝师。但是,帝师也不是好当的,“保傅艰危”是天下共识。这里的“论”字,发音必须是拼音的第二声(阳平),音、义略同“伦”、伦常。
第二联(颔联):潜绝孤怀成众谤,去将微罪报殊恩。以翁同龢的地位,“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是必然的。作为宰辅,内政外交,可以表达和皇帝不一样的意见。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张謇认为,翁师被“开缺回籍”,就算有罪也是小罪,但遵旨认罪第一,忠君报恩的思想不会变,何况以前朝廷对翁家恩重如山。
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张謇日记中有对翁同龢性格特点的四字评价,可作“潜绝孤怀成众谤”的注脚:刚断不足!
本联的意思最难表达。可以说张謇表达得恰到好处。
第三联(颈联):青山居士初裁服,白发中书未有园。在赠诗时的张謇看来,翁师“解职”,脱去官服(裁服),归隐原籍常熟虞山(青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翁、张的同僚友好如盛昱(意园)、刘世珩(聚卿)等,也持相似看法。
明末清初常熟“虞山琴派”(琴川琴社)名手徐上瀛(太仓人),著有《青山琴谱》,曾号“青山居士”。此处张謇用“青山居士”代指翁同龢。
张謇知道翁同龢的家庭情况,回到常熟后,没有现成的房屋可以居住(可参下一首诗之“借住”),所以下联写翁同龢作为宰相(中书),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没有谋私利,没有在老家为自己建造园林(未有园)。
【18年后,张謇的得意门生江谦,赠送张謇新居“濠南别业”落成的贺联,继承了此处“未有园”的传统:“有庇人广厦万间,最后乃营五亩;非举国蒸民饱食,先生何暇安居。”江谦上联可以作为此处解释“未有园”的旁证。】
第四联(尾联):烟水江南好相见,七年前约故应温。张謇自己日记中已经有了注解:
1892年的会试,我考试失败了,没有能够成为一名进士。辞别翁师的时候,我劝他早点退休。他说,我也正在考虑退休的事情。如果皇帝开恩(同意我退休),(今年秋冬之际,等我回到常熟,你也在南通州),那么我们应当有机会相见在江南烟水之间……
【回看本文第一节张謇1892年4月21日日记,果然有“乞师早自为地”等的记载。1892到1898正好七年(虚龄)。】
本首《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第一联“起”,总论翁氏成就;第二联“承”,续写翁同龢努力至1898年之结局;第三联“转”,想象翁同龢接下来将要面对的生活;第四联“合”,收结在对1892年往事的回忆之中。天下家国,孤怀遗恨,既言事,也言志,又言情,“诗具史笔”“史蕴诗心”,堪称张謇诗之“殿者”(张謇1924年诗语;此处作“压卷”解)。
【吟哦本诗再三,因为喜爱,笔者忽然生发一种联想:如果“青山”作“青衫”解,又将如何?
如果讨论七律的作法,学生赠诗老师,前两联“起、承”均写老师后,按照常理,至第三联“转”,学生似乎也应该出场了;如果出场,又按照常理,可能会描写师生的第一次见面。
1885年,已经当了18年秀才的张謇,在潘祖荫、翁同龢的关心下,以优贡身份考取举人;当年,张謇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翁同龢(当时刚出任户部尚书)。[11]
功名、职衔变化了,服装的颜色,也可以跟着变化(裁服)。如白居易,从“江州司马青衫湿”之“青衫”,可以到“绯袍著了好归田”之“绯袍”(红袍)。
33岁的新科举人虽然“初裁服”(裁,解作变更;上文解作削减),但是在56岁的“状元尚书”(中书可解作宰相,也可解作尚书)面前,张謇仍然难免“青衫憔悴”的“濩落(沦落)”之感。
翁同龢“解职归虞山”,在常熟老家“未有园”,是1898年的事情。从张謇日记和诗文可知,约从1892年起,在北京,翁同龢大概率已经“已有园”了,因为府邸中可以养鹤(可参第七节)。
所以,如果“青衫居士初裁服,白发中书未有园”,描写的是1885年翁、张师生的初见以及两人当时的状态,是可以成立的;由此再进入尾联对1892年往事的回忆,颇具合理性。
“青衫”本身,也是一个极为诗意的词汇。除了白居易,另外如元微之有“忆昔西河县下时,青衫憔悴宦名卑”、吴梅村有“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等名句。
于是笔者又联想,人在情绪激动时,意不驭笔,写字可能笔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曾出现“司马青衫”误笔“司马春衫”的情况。《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之“青山”,有没有可能是“青衫”在原稿或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呢?裕伟先生惠助,笔者幸见关于本诗的张謇日记手迹和《张季子九录》(诗录)影印件,赫然均作“青山居士”!
虽然如此,虽然如此!啬翁晚年“统稿”之事,确乎存在。
所以笔者之“青山别裁”,似仍可为啬翁诗之研究者与爱好者,别进一说;至少,添一谈助。
若起“五山之灵”,张啬翁或许笑曰:“小子无知;小子知我;小子!”】
其二
【五月十三日,翁同龢离开北京南归。六月三日,张謇再次请假,也离开北京南归。大生纱厂,将在十个月后开机。】
七月四日:有寄呈松禅师诗。(全集诗词联语卷中,题作《呈松禅老人》)。本页日记眉录:
楼台无地相公归,借住三峰接翠微。济胜客输腰脚健,忧时僧识鬓毛非。
尚湖鱼鸟堪供咏,大泽龙蛇未息机。正可斋心观物变,蒲团饱吃北山薇。
翁同龢的老家常熟,传说,是周文王的伯父(泰伯)、叔父(仲雍,又称“虞仲”,常熟“虞山”因之得名)为了让贤而“奔吴”的初始落脚点。山川形胜,人文荟萃,风雅已经超越千年。
明代,长洲人(相当于今苏州市区人)沈玄,经过常熟,题诗称赞说:“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琴川,和张謇《呈松禅老人》中的“尚湖”,都是常熟的水的名字,很美好。
【明末,“常熟虞山”指钱谦益;清末,“常熟虞山”指翁同龢。】
《呈松禅老人》一诗,除了“相公”“三峰”“尚湖”三个词是可以“落实”的,其他全部是“虚写”。
张謇结合自己对时局、对翁同龢、对常熟的了解,进行合理想象。目的是对贬官归家的恩师,进行道义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安慰。
楼台无地相公归,借住三峰接翠微。楼台无地,还是感慨翁同龢的清贫,相当于上一首的“未有园”,回到老家,连住的地方也没有,还需要一个“借”字。
相公:即宰相,指翁同龢。
三峰:虞山上有“三峰清凉寺”(可参下一节1899年张謇日记)。
翠微泛指青山。想象翁同龢生活在虞山,虽然清贫,但环境优美,略如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苦中作乐的诗人式表达。
济胜客输腰脚健,忧时僧识鬓毛非。借住在虞山三峰清凉寺中的翁同龢,每天干些什么呢?
“济胜”典出《世说新语》,取胜、攀登胜境之意。翁同龢此时,还没有被“革职编管”,腰脚尚健,优游林下,游兴比一般游客还要高(客输腰脚健)。
与此同时,翁公也担忧时局。但清凉寺的僧人,可以感觉到翁公的衰老(僧识鬓毛非)。
日记写明是“寄呈”,所以本联是张謇的合理想象。
第三联最初的版本,也就是张謇日记中,是“尚湖鱼鸟堪供咏”。但是张謇晚年,修订自己的诗稿,改了两个字。所以本联定稿为:
尚湖鱼鸟堪寻侣,大泽龙蛇未息机。传统的中国士大夫,仕途受挫后,往往向山野、自然和佛、道两教,寻找精神的寄托。张謇本诗的第三、第四联,就代翁同龢作如是想。
鱼鸟堪寻侣:和鱼鸟成为好朋友。这是张謇希望翁同龢目前应有的状态。
大泽龙蛇:典出《左传》[12]。如果解作“英雄隐没在草莽之间”,可以指翁同龢(没有停止争取复出的活动);如果解作“凶狠暴虐之人”,可代指翁同龢的政治对立面刚毅、许应骙等人(并没有停止构陷翁同龢的活动)(可参后文第五节挽联、第九节诗序相关内容)。从时间节点推测,前一种可能性为大。
息机:息灭机心。典出《楞严经》。[13]
诗之用典,本义是一回事,复义又是一回事。作者如果本存多解之意,而读者腹笥有别,心智各异,临句所读,亦必各异;如此则境界开合,以至于阐释千万重,而字词有千万所指矣。诗无达诂,此之谓也。
正可斋心观物变,蒲团饱吃北山薇。斋心:去除杂念,使心神宁静。典出《列子》[14]。
蒲团:日常坐具,可以读书、静坐。也在佛、道等宗教仪式中广泛使用,表示对神佛的敬意和谦虚之心。几年后,张謇赠友人文字,有“玉版二尺,蒲团一层。坐忘而隐,集虚气听”,正是这个意思。
北山薇:从《诗经》采薇,到《史记》伯夷、叔齐采薇而食;薇(野菜),代表一种艰苦的生活状态。演变到“北山薇”,成为了一种归隐、仁义,一种逍遥自在。[15](因为孔稚珪《北山移文》的存在,“北山”另外还被赋予了“逃避”的含义)
“蒲团饱吃北山薇”,也就类似明末的“常熟虞山”钱谦益了: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表达一种祝愿。
张謇这首《呈松禅老人》,从技术(诗艺)的角度,可以说已经“炉火纯青”了,可谓“华丽”。但本诗的动人程度,显然不如上一首《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上一首有慷慨悲凉的英雄气,本首偏重闲适。可能从学生赠诗宽慰老师的角度,本诗是成功的。但因为闲适题材的作品,中国文学史上,已经多到“汗牛充栋”。
更加不幸的是,张謇这首诗,还有点“言之过早”了。
本来翁同龢“开缺回籍”,是免去职务、保留待遇(翁同龢时刻等待光绪帝的召唤,与仍在北京的侄孙信函不断。[16]张謇应有所知,所以本诗态度乐观)。但是三个月后,“戊戌变法”变成了“戊戌政变”,光绪皇帝失败,慈禧太后重新训政,翁同龢被追加处分,剥夺待遇、“革职编管”、监视居住(交地方官严加看管)。
张謇得到翁同龢被追加处分的消息,很震惊。他的日记还记录,外国人得到翁同龢被追加处分的消息,也很震惊。
十月二十二日:虞山重被革职、永不叙用之命,英日人亦讶之。
张謇已经没有心情赋诗了。当天日记上,他抄录了同时代人陶浚宣(心耘)(绍兴书法家,据传是陶渊明直系后人)的一首集陶诗:
录陶心耘集陶诗: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酣饮赋诗,用乐其志;
有良田美池,艺桑种竹,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所谓“集陶诗”,就是选择陶渊明诗文中的现成句子,重新组合为一首新的诗。
看张謇所“录陶心耘集陶诗”,实际上不是诗,而是一副对联,是“一副集陶联”。可以猜想张謇抄录时,心情很不平静,诗、联不分。而平时,张謇自己也是一个集联高手。
(此处集陶,是诗是联,有研究者认为“可商”)
七言律诗,是中国“格律诗”桂冠上的明珠。杜甫是七律第一人,所以历来有“七律杜样”之说。七律的写作,最考验一个作者的综合能力,首先必须情绪饱满,一般轻易不敢下笔。张謇“涉翁诗”十六首中,七律共四首,时间跨度24年,可见落笔之慎重。四首都有学习杜甫七律“雄阔高浑”的倾向和效果,可谓“诗人之诗”(兼具“学人之诗”“才人之诗”)。
常熟钱仲联教授在《梦苕庵诗话》中,关于“清人七律”,有多处论述,如“学唐者不失之肤廓,即失之滑易;学宋者不失之生硬,即失之纤弱。唐人之佳处在‘兴会淋漓’,宋人之佳处在‘意境新颖’;”又如“晚清诗家,多为宋人一派。七律尚清新而不求雄伟”“七律沉雄伟丽之观,遂不复见。”
钱教授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又称,“‘通州三怪’中,范当世宗宋,朱铭盘宗唐,而张謇唐宋并蓄。”
“唐宋并蓄”,是钱仲联教授对张謇诗风的高度评价。
与钱教授基本同时的“民国奇人”林庚白,在《丽白楼诗话》中评价说:“同光诗人什九(十之八九)无真感,惟二张为能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二张者,之洞(张之洞)与謇(张謇)也。”
“能自道其艰苦与怀抱”,是林庚白对张謇诗风的高度评价。
以钱、林两位的评价,对照以上两首张謇七律,可以说“大差不差”。
【附录:近日看到一张图片,是张謇1900年手书《呈松禅老人》墨迹,赠送好友丁立钧的。其中“大泽龙蛇未息机”一句,作“沧海龙蛇未息机”,和初稿、定稿都不一样。
本诗另外还有一个版本,“大泽”作“大潭”。
其实以前以手写为主的传播条件,决定了这种“多变”是常见现象。同时可以看出作者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也说明张謇本人对本诗是满意的,拿得出手、可以见人。】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江苏省历史学会)
参考文献:
[1] 郑元英《评(徐乃为)<张謇诗编年校注>》,张謇研究中心官网。
[2] 尤世玮《新版<张謇全集>决策前后》,张謇研究中心《我们走过四十年》。
[3] 李明勋《在新版<张謇全集>首发式上的讲话》,张謇研究中心《我们走过四十年》。
[4] 张謇《楚生以余与其尊人书札见示……》。
[5]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自序》。
[6] 清代科举制度中,没有中举的秀才,三年一选,由学政会同督抚,考试选拔,选中的称为优贡,名额很少。
[7]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8] 张謇《常熟尚书六十寿序》。
[9] 同上。
[10] 《礼记·保傅》:“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太子的老师,古称少保、少傅;太保、太傅。
[11] 《翁同龢日记》:晚…饭后访张季直优贡謇,南通州人,名士也,年卅三。《张謇日记》:见翁尚书,相待尤极拳挚。
[12]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13]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14] 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
[15] 例如宋代严参《沁园春·自适》:“曰归去来,归去来兮,吾将安归?但有东篱菊,有西园桂,有南溪月,有北山薇。”
[16] 可参高阳《翁同龢传》;谢俊美《常熟翁氏》。
(原载《张謇研究》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