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本地动态
外地信息
  站内搜索  
 
  本地动态
纪念我的叔叔
时间: 2019-09-07     次数: 2064     作者: 高 想

 

纪念我的叔叔

 

 

(原载: 医生行者”公众号  2019.09.03

 

 

昨天,我的叔叔广丰因患多发性骨髓瘤辞世,离开了我们。一个月之中,大表姐和叔叔两位亲人离世,顿时感受了这个秋天的萧煞之气。

 

01

叔叔是他们姐弟四个中最小的,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从小,备受父母和姐姐哥哥们的宠爱。在乡下,大人做事,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就站在稻草编成的类似小围栏的“草窠”里。叔叔比我父亲小了九岁,幼时几乎是我父亲抱大的,父亲曾说,他就是弟弟的“草窠”。我的祖父祖母都是农民。1950年代,父亲初中毕业后,祖父母无钱再供父亲上学,父亲便去南京,考上了南京建筑学校——那时候的中专不交学费,还有助学金发放。可惜因病休学,未能毕业,回来后当了老师、结婚成了家。叔叔的中学时代——南通三中的初中、南通中学的高中和因结核病休学的两年,以及之后的大学,因为我父亲母亲的资助,得以完成学业,而没有像我父亲一样读不起书。

02

叔叔在通中读高中时,受到语文老师严迪昌先生的喜爱,他们关系甚密,师生友情一直延续到严先生后来奉调南大、苏大当教授、博导,成为清代文学研究大家。“回想起来,此生受业之师多矣,然真正影响我一生的,则唯严迪昌先生而已”,叔叔一直为严先生的过早离世嘘唏不已。

 

1965年,叔叔考上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但是一年以后,“文革”爆发,漫长的年代里,中国校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在大学,他任班长,在他的带领下,他们那一届没有互斗互殴,已是一个奇迹;至今,同学仍然有着许多联系,他也都是组织者之一。他患病后一直不愿给同学添麻烦,也一直认为疾病可愈,所以一直没告诉同学自己的病情。前几天弥留之际,南大同学获悉他病危的消息,赶来看望,流泪呼唤他们的老班长、他们的才子,而他已经奄奄一息。同学真情,十分感人。昨天,淮安的同学赶来海门时,他已合上了眼睛......1970年,叔叔大学毕业,分配到海门天补彦英大队“劳动锻炼”两年。之后,在海门当了一辈子语文老师,从中学到电大、职高,也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他桃李满天下,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是他开心的时候。

 

03

退休之后,叔叔舞剑练拳,吟诗练字,安享天伦之乐。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晚年生活。2009年,由他负责筹备的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门成功举办。自此,海门张謇研究会与学术界有了广泛联系,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得到认可,融入了学术界,他自己也正式进入了张謇研究的行列。他2010年起任《张謇研究》主编;主编并正式出版了《张謇与海门》《十年踪迹十年心》《开路先锋三十年》《张謇教育思想录》等十多部文集。他先后担任海门张謇研究会副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2015年担任研究会第四届会长后,强调以学术为本的立会宗旨,打造专业化张謇研究团队;20167月,他创建了海门市历史学会,成为首任会长。今年5月,他卸任张謇研究会会长。他说,“就我个人而言,这次会议我将如愿以偿地卸任会长职务。前段时间,我已卸任历史学会会长。投身张謇研究以来,我虔诚于张謇研究事业。一个人虔诚于自己钟爱的事业,他便属于事业,而不属于个人。我以虔诚之心,努力寻找同道,切蹉学问,发展事业,与世俗的低级趣味难免产生隔膜。我认为在我们研究会,只要我们按章程办事,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到我们的本位工作上去,我们就能把研究会办好。”(《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04

 

南大同学、海门张謇研究会和历史学会撰写的两副挽联,概括了他的一生:

站讲台一世,沥血披心浇灌桃李芬芳天下;

研张謇半生,含辛茹苦指教后生懿昭人间。

  

于学术作贞标,一世以还,终不改书生意气;

认真知为死理,千秋而后,再难寻名士风流。

 

我想,以他的个性,做老师、做学问,或许是他最适合、最乐意、最幸福的事情。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在天堂,会继续他锺爱的事业。

一路走好,叔叔!

(文章已于2019-09-03修改)

(本文作者系南通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