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本地动态
外地信息
  站内搜索  
 
  本地动态
“深化张謇研究专题学术沙龙”发言选登(之四)
时间: 2025-04-29     次数: 384     作者: 黄鹤群

 •“深化张謇研究专题学术沙龙发言选登

 

关于张謇研究中心应创办一份学术刊物、

恢复原编印的《简讯》资料的建议

 

2025年4月24日)

 

黄鹤群

 

为深化张謇研究、强化学术话语权,建议张謇研究中心尽快创办一份研究性刊物(内刊)。因为申领正式刊号不太可能,也可创办一份杂志性的内部资料。同时,建议恢复原来编印过的《简讯》内部资料。具体建议如下:

一、 必要性分析

1.研究机构必须要有学术阵地。张謇研究中心虽然每年编一本年刊,但毕竟是汇编一些人家早已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的文章,成果是人家的,不是中心源创性的成果。在应用年刊时,还得署他人杂志的名称。如果有了自己的刊物,则其成果就属于研究中心了。作为打造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资料中心、联络中心、人才中心的张謇研究机构,没有一本研究性的刊物,是难以承担“中心”这个名份的。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缺乏自主学术平台将会导致成果依附性输出,年刊的汇编性质难以体现中心的学术生产力。据2023年国内学术机构统计,89%的省级研究机构都拥有自己专属的学术期刊。

2.研究中心可集聚研究性的成果。有了一个学术阵地,可以集聚研究性的成果。原创刊物可系统承载研究、信息、史料成果,形成学术磁极效应。这样可以通过刊物吸引海内外众多学者,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这是研究机构职能的需要。

3.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发表研究成果,可以与其他学者和同行进行交流,分享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发现。这不仅能提升机构的学术影响力,还能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

4.可以提升机构形象和知名度‌。拥有一本期刊可以提升研究机构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直接反映了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贡献,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加入‌。特别在学术评价和认可方面,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更容易得到同行的认可。这对提升机构的学术声誉很有好处‌

5.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者、领导的重视,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研究成果的公开和分享,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满足学术评价和认可‌,也为张謇研究中心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二、实施路径规划

1. 分步推进策略:

第一阶段:创办《张謇研究通讯》内部刊物,设置“新史料发掘”“前沿研究”“学术争鸣”等专栏,建立一定的审稿制度

第二阶段:积累优质内容后申报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

第三阶段:对标一些核心期刊标准,争取正式刊号。

2. 特色化内容建设:

一是内容生产可采取“学者供稿+特约采编+档案挖掘”等复合模式,兼顾深度与时效性。

二是开设“张謇未刊文献”专栏,系统整理中心独家藏档。现在,张謇的未刊文献已有20多万字。

三是设立“青年学人”板块,培育研究后备力量。

四是开发“数字孪生刊”,通过AR技术呈现张謇手稿三维影像

三、保障机制建议

1. 组建由中心主任领衔的编委会,吸纳马敏等权威学者担任学术顾问

2. 申请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含数字化平台建设)

3. 建立“以刊促研”机制,将刊物发文纳入研究人员考核体系。

4.规范科研管理‌:期刊的出版和管理可以规范科研过程,确保科研活动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通过严格的审稿和编辑流程,可以提高科研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此刊物的创办将实现三个转变:从成果汇编转向原创生产、从资料整理转向理论建构、从区域平台转向国内外对话。

另外,作为长期关注张謇研究中心中心发展的研究者,希望恢复编印《张謇研究简讯》。此项工作自早年开展以来,在学界产生良好反响,其停办实属憾事。关于《简讯》之事,可以将研究活动、活动信息、各种动态、外面的研究信息,集于中心。这样才能使中心名其实。现结合新形势分析复刊价值如下:

一、学术集成功能。

1. 动态速递:可定期收录国内外张謇主题学术会议、课题进展、文献发掘等实时信息,解决当前资讯碎片化问题

2. 成果集萃:设置“新著评介”“论文摘要”专栏,系统梳理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构建学术年鉴基础

3. 史料建档:开辟“珍档撷英”板块,整理散见书信、手稿等未刊文献,形成特色资料库。

二、平台建设价值

1. 学者网络:通过“学人追踪”等栏目,持续记录研究队伍动态,促进跨地域学术共同体建设。

2. 跨界对话:增设“实业史鉴”专栏,邀请企业家解读张謇精神的当代转化,拓展研究维度。

3. 数字延伸:建议同步建设简讯数据库,开发主题检索功能,提升资料利用率

三、品牌传播效应

1. 形象塑造:定期出版简讯,可作为机构学术品格的物质载体,增强研究中心的辨识度。

2. 文化辐射:通过赠阅高校、文博单位及张謇相关企业,扩大思想影响力半径。

3. 代际传承:设立“青年论坛”专版,培养新生代研究者,保障学术脉络延续

张謇先生曾言“学术者,立国之基础”。总之,我们期待《简讯》复刊能架设古今对话之桥梁,使张謇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恳请中心统筹考量,早启刊业。

作者简介:黄鹤群张謇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