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早期现代化与企业家的公共文化意识——以张謇经营南通为例
时间: 2020-12-21     次数: 7095     作者: 金 艳

 ●《张謇研究年刊(2019)》·新论集萃

 

早期现代化与企业家的公共文化意识

 

——以张謇经营南通为例

 

 

 

(南通博物苑,江苏 南通226001)

 

摘要:近代中国的企业家背负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为促进国家的现代化作了很多的努力,张謇经营南通的事例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张謇在经营南通的过程中,广泛利用公共文化来教化、启发公众对现代化的理解,促使人们的意识形态、生活习俗根本改变,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之中。本文对张謇如何利用公共文化来完成这样一个转变进行探讨。

关键词:早期现代化 企业家 公共文化 

 

导言

近代中国的企业家,形成于国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拥有比较显赫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接受教育的背景[1],背负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国家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在对这一群体的思想、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方面与早期现代化关系的研究,直指文化促进早期现代化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在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家在文化方面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关健,不容忽视。

张謇(18531926)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特殊代表人物。他以创办大生纱厂为起点,立足于南通地方自治的建设,在30年的时间内,使南通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城一跃为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城市,并被冠之为“模范县”的称号。这段历史很有研究的价值,事实上,对张謇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至今张謇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已举办了六届,研究成果众多,文化方面的研究也有涉及,但在公共文化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见。现有的成果,是从博物馆这样一个公共场所的视角考察了张謇经营南通的公共性特质,认为南通博物苑的公共性对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形成、对促进南通地方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延续至今[2]

公共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词汇,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在早期现代化阶段,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戏院、汽车、轮船这些都是十分鲜亮的现代化特征元素,从公共性的角度来考量,也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公共文化形象工程。这些领域的公共文化重要性一目暸然。但当我们把自己还原到那个时代,设身处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凝聚在日常生活节奏当中的一些公共文化影响更彻底,公共性特征更显著。

本文的研究,主要考察张謇经营南通的过程中,公共文化的传播和建设对地区早期现代化的影响,着重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以期对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有所借鉴。

二、公共文化的传播

(一)报刊:在张謇时期众多的出版物中,以《通海新报》的影响最为重要。《通海新报》创刊于1913年,1929年停刊。由张謇门生陈琛主持工作。是南通第一张对开大报,双日刊,辟有社论、命令、要电、本地新闻、杂著、告白等栏目和专版。这份报纸作为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把当时社会很多最新潮的东西介绍到南通,对地区人们的意识形态、文化知识、生活习俗都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这份报纸首先是宣传张謇及其企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它报道张謇的行踪、诠释张謇的旨趣,为张謇的行为保驾护航。张謇也经常在这里发表他的诗文及言论,宣传他创办事业的宗旨和目标。报刊的公信力,不仅让人们增加对他的崇敬,同时也信服他的作为都是为地方人民谋福祉,从而理解和支持他。现在,这份报纸已是研究张謇和这一时期南通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不可缺重要文献资料。

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期间,在它报道的影响下,南通学生的声援活动,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仅次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以致周边的城市还有专人慕名到南通来取经学习。这两次大事件中的许多活动:集会、演讲、游行示威、罢工罢市、集款募捐,报纸连篇累牍的跟踪报道,其意义远不止活动本身的收效,它给南通地方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而深远的的。我们注意到,当时市民集会最多时人次达4000多人,大生纱厂、广生油厂等几乎各工厂的工人都参加了捐款的活动,妇女也走上了街头加入集会的人群[3]。人们在公共意识萌芽之初就选择并投入到了正义的公共活动之中。

《通海新报》之后,南通陆续有一些其它的报刊。人们不仅从报刊获得外界的信息,也从中获得新文化、新知识。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之一是“白话文”,报纸上一些新的词汇(当时还有许多西文的音译文)、普通话语言、白话文写作等等知识,人们从报纸上获知并应用于生活中。现代化给人最兴奋是科学,报纸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介绍成为最好的科学普及。从报道中,我们体会到当时的博物苑是承担了“科学机构”这样一种职能。从1909年开始,博物苑每天将所测天气,刊登在本地报纸上预报天气情况,直至博物苑将测侯所移至农校为止。对于本地的风俗奇闻,南通博物苑也及时予以科学的解释。如南通一带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烧火”的风俗,这一天晚上,农村的家家户户在自家的田头上堆起杂草,点火焚烧,风吹火急,很快就连起来烧成一片,农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手舞足蹈的高声唱山歌,博物苑在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这是上古刀耕火种的遗俗,烟熏火烧有消灭越冬害虫的好处。1924年,南通在环城的濠河上筑了一座西被闸,将长江水引进濠河,人们在濠河中发现了“怪虫”,担心它有毒,博物苑派人取回标本进行研究,确定这种虫叫“禾虫”,无毒,平时蛰伏河底,水暖偶上浮,因江潮而被带入河中,所以大量出现。研究结果见报后,平息了社会上的惊恐和猜测[4]

现代化的许多新潮习俗如“文明婚礼”、“离婚启事”人们也常是从报纸上获知,它传播的信息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人们通过报纸贴近现代化的脉搏,并自动地接受它。

为地方自治的整体规划需要,当时还在集市、小学校等固定的地方设有阅报社,以让更多的人能及时地阅读到它。南通城内:东西门的龙王庙、城隍庙、市公所、南门把总司巷首,都设有阅报处[5]138。今天的媒体这么发达,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可能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对报纸的依赖与崇信。

下摘一通《南通报》的广告词,以体会当时的报纸之盛:

现在中外人士称道南通的自治事业,如教育啊、实业啊、慈善啊,都办得有成绩、有精神,就把南通叫做模范县了,但是南通没有传布新近消息的报纸,将种种新事业随时介绍出来,大家引为缺憾,所以地方各团体,有监于此,特组织本报,以应时势的需要。本报间日一刊,每刊一大张,言论正确,材料丰富,而且一切记载,皆从实验经历来的,求与自治的正义,世界新潮,一一相合。订阅全年,报价邮费计银三元。发行所在南通县南门外农会,凡人欲知南通事业的真相及欲读张南通的诗文,均不可不阅本报[6]

(二)广告:如今的商业社会,商品推销的广告无孔不入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以致我们在探讨公共文化时,常常把广告传播公共文化的作用勿略,而更多地只看到它的商业性。在早期现代化阶段,广告不仅是一种文化时尚,而且是传播公共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一个新商品或者工业产品的广告,它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推销,也是一种新生活的告示。张謇非常成功的利用广告宣传他所经营的企事业,我们在当年的报纸上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事例。

南通实业教育慈善风景附参观指南》图册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广告策划。这部图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1920年初版,南通友谊俱乐部编辑和发行。书的前后是广告页,共刊登了20则广告,从汽车出租公司到银行、报馆、剧场,从通燧火柴公司火柴中华提花线毯到南通大学农科试验场各部出售品,广告词都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而且十分艺术。旅馆有:南通俱乐部永朝夕馆桃之华馆有斐馆(注意:每个名号的文化含意),还有著名的美孚行在南通设分行的广告。本书册的主体由100多幅照片组成,所有照片皆铜板精印,每页均有中文和英文的说明文字。前部分是张謇及家人,后部分是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各类企事业。每幅照片都有简要说明,表明其概况、荣誉及其价值和意义。

画册的照片全部由当时的二吾照相”拍摄,二吾照相馆在本书的广告说:本馆在美国新购特等快镜,凡运动、跳舞之时,登高上下之际,摄出之影,莫不神情活现。又有最长之转镜可照十尺余长,且片内能容百余人或千余人共撮一纸,鬓眉毕现。本馆不惜重资购自美国名厂,研究有素,精益求精,实乃欧西最新发明,中国近世罕有之器具,是以《南通参观指南》及《南通杂志》插画数十皆本馆出品” 这本画册,从照片的拍摄质量到印刷质量,到今天看来也都是有相当的水准。据说印刷“成本颇”,而“取价从廉”,可见主要是为宣传。本画册成为当时来通参观者的主要导览品,张謇也将其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嘉宾。在当年照片尚为稀罕物的年代,加上照片所反映的都是现代化气息的新生事物,人们从中可感受到的轰动效应,实是可想而知。

广告也被用来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南通博物苑收藏一套彩色石印《改良植棉图说》[7],共6张,每张纵32横38厘米,制图者为:杨宜申,发行者为南通农校、农会,由南通翰墨林印刷。分别题为:选种及拌种、分行及播种、除草及间拔、壅土及施肥、摘心及剪叶、收棉及留种之状况,将棉作从播种到收获的关键步骤分为12步,各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和简明通俗的文字进行了详解。显然,这组图画的功效是为着普及植棉知识。

(三)展览:张謇对展览的利用有天才般的驾驭能力。展示本是博物馆的职能,是早期现代化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的公共文化活动。张謇不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而且将展示手段广泛应用于在工厂、企业、学校等机构,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大生纱厂创办之初,张謇在纱厂公事厅陈列有一组四幅图画,名为《厂儆图》。画由张謇设计,单林绘制。这四幅图画分别题为:桂杏空心、水草藏毒、幼小垂涎、鹤芝变相,描述的是在办厂过程中受到的一些刁难和欺骗,以儆戒纱厂人不忘创业的艰辛。

张謇为了把棉植技术、新品棉种向普通农民推广,同时借以展示南通农校的业绩、激励棉作改良精神,筹划举办的《棉作展览会》[8]是当时影响极大的一个活动,展览先后举办了三次。1915年第一次展出时,原定展期一天,后因参观者人数众多,不得不临时决定延期一日,参观人数达5000多人,其中农民占60%。时任金陵大学农科主任的裴义利特派本校学生从南京前来观展。第二次展览规模超过前次,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只好将展示场地移至室外,举办“露天棉作展览会”。暨南学校特组织旅行队前来观展,远在天津的《大公报》也以《南通露天棉作展览会》为题报道了展览的盛况。南通的农业技术通过这个展览声誉远扬,而新品棉种也不断地得到推广和普及。至今,棉花也是南通的主要经济作物,并以品种优良闻名。

学校里的展示,是研究、审查和宣传教育改革成果的一个渠道,这种展示很多,像《小学成绩陈列室》、《女师范绣品展览会》等,有时也向社会开放。

1915430日,在张謇兄弟的竭力支持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主任兼医院主任、曾留学日本的熊省之医师,作了南通历史上第一次尸体解剖的展示,可谓是“破天荒”的一次展览事件。解剖之前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熊省之发表医学与解剖之重要关系演说,随后一边解剖,一边作说明,阐述发病机理及人体生理知识,不时插入一些风趣的内容,闻者无不捧腹。整个解剖历时三小时800人之,其中包括许多地方要人这次展示不仅普及医学科学知识,对开化社会风气也起了明显作用。[9]可视为运用公共展览的形式来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生动范例。[10]

展示活动还被用于提高社会文明方面。张謇倡导举办《菊花展》、《书画展览会》,以增进地方人民爱清洁、爱美之心。邀请著名刺绣大师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时,特将沈寿的代表作附上作品解读、作者介绍进行展示,以提倡人们对艺术的尊重。筹办巴马赛会时,将出国的展品进行预展,回国后举办获奖作品展,培养人们开放的视野。建设商品陈列所用以鼓励人们工商业品的开发。端阳节时,张謇在公园中举办端阳会,号召人们将家中收藏之钟馗画像送到公园集中展览(钟馗展览中以元、明、清时期的画为最多,最早的是南北宋时期的作品),通过此展提高人们对书画的鉴赏。[11]

在南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张謇将展示手段是用到了极致。南通成为全国自治和现代化的模范县后,吸引了无数从全国各地以至国外来的参观者,张謇亲自确定参观路线,像大生纱厂、气象台、博物馆、图书馆都在参观之列,整个南通城俨然成为了一个走向现代化模式的大展览。

(四)讲演在当时,社会上受教育的人群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的时候,张謇选择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快速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意识,这就是“语言”。他创建更俗剧场,邀请当时最著名的大家来表演艺术欧欧阳予倩,创建伶工学社,教授演员新知识,让他们用带有时代气息的意识(新道德、新观念、新美学)去诠释传统的戏剧;邀请梅兰芳来通演出。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果真是深入人心。在张謇倡导戏剧的影响下,南通后来的演剧活动十分繁荣。

宣讲团也是与公众沟通的一个极有效的方式。学校的宣讲团深入工厂、农村。著名诗人范伯子的夫人姚蕴素亲自主持妇女宣讲团,她的演讲常常感动深闭闺门的姐妹们。通俗教养社的讲演分通俗讲演和商业讲演,通俗讲演侧重新道德、新观念,启迪国民以应有之常识”,商业讲演着重为输入世界商业知识,并期就本县商业现况予以改良之法”。[5]139张謇多次在各种集会上演讲,著名哲学家杜威博士来通演讲时,听者之众,可谓南通的文化盛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三、公共文化的建设

对公共文化的建设,人们大多会想到一些代表性的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图书馆。的确,这些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笔者曾采访新中国成立之初南通市第一届人大代表马骏先生,他是提出“恢复博物苑、图书馆”提案的八位代表之一,我问他是如何在百废待新之时首先想到要恢复博物苑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到:“这是我们地方的公共事业呀!”其实,在此之前马骏先生从未进过博物苑,对博物苑的认识仅是听说而已。由此可见博物苑的公共性之深入人心。

但是,公共文化的建设有时也并非全是一种有形的或者聚形的状态。张謇邀请中国科学社到南通举办年会,年会本身与地区人们关系并不大,但由众多科学界名流组成的集群效应,对地方产生的影响就远非活动内容本身了。事实上这一盛会在南通的举行,增强了人们对科学的崇尚,也就转化为一种公共文化。

南通公共体育场建于1917年,位于城南段家坝西首,场内有各种体育设施,建有管理人员宿舍及乒乓球房等,运动器具则分为球类及器械游戏二种。1922年又在城区至狼山之间新建体育场,名为第二公共运动场,规模不大的南通城区就拥有了两座体育场,是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当时举办中等以上的学生运动会时,张謇亲自到场演说体育的重要,号召人们不仅要养成强壮的体魄,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已过花甲之年的张謇与其兄长实战表演跑步比赛,增强人们对比赛的兴致。今天的南通被誉为“体育之乡”,至今已经走出了15位世界冠军,其中有7位是奥运冠军,这与张謇当年的提倡不无关系。

张謇注意到生活环境对人们心灵的陶冶作用,在南通的城市建设中重视对优美环境的营造。除建了功能各别的五个公园之外,张謇性爱植树,南通城区至今还有他当年种下的树木,他在规划建筑工程时,总是先植树,常因大树或古树的关系而改变路线或设计方案房屋建成之时四周已是绿树环绕,道路建成之时两旁绿树成荫。时人称南通是树和鸟的城。在他的影响下,人们也爱树、植树。1919年,张謇七十大寿,时任南通镇守史的张仁奎等送给他一片“纪寿林”为贺礼,石刻如今藏在南通博物苑,碑上阴刻文:“已未夏历五月滕县张仁奎等为啬翁植纪寿林”。张謇的墓园终年青翠,俨然一片郁郁葱葱的丛林,他生前自己栽种了不少,他去逝后,人们又为他植下“南通啬庵张先生纪念林”。[12]这些都已成为如今南通的公共文化资源。

四、文化资源的保护

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自然是地方特殊的公共文化。张謇对地方的文化资源保护是有功绩的,一方面他建成的南通博物苑对保存乡邦文化卓有成效,另一方面,历数南通的文物古迹:天宁寺、文峰塔、唐骆宾王之墓、文天祥渡海亭乃至狼五山景区,无一没有张謇保护过的记录。

张謇对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的最大贡献是对南通古濠河及古城区的保护。他在规划建设南通时,对老城区只是进行了卫生清洁、增设门牌的处理。在城市中心建设钟楼,但并没有拆毁始建于宋重建于明代的樵楼,而是将钟楼设计得与樵楼协调一致。这既是他的智慧,也是他的远见卓识。张謇的新城区全部规划在古城的南门外,水系自然贯通,现在留存下来的绕城一周的古护城河在全国已不多见,这无疑是南通的一笔宝贵财富。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南通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是“润化剂”和“膨化剂”的作用,公共文化的传播使张謇的设想一步步进入无障碍通道上快速物化,公共文化的建设使物质上的转变迅速地得到形象上的提升。南通的早期近代化,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文化的现代化。

张謇由经营工厂发展到经营一个城市,有他经营工厂时积聚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的社会地位和抱负,所以,张謇是众多企业家中的特例,一般的企业家很难复制张謇的路线。对比同时期的企业家,如张之洞于武汉、卢作孚之于北培、荣氏兄弟之于无锡,他们在实业上的作为均比张謇强势,但却没有第二个“南通模式”,这就是经济之外的力量。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企业家,他们的经济方式与传统社会不同,新兴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地位也与传统商人炯异,经济活动的面也大得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近代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空间,比如众多的工人,占有一定区域的厂房。这些是孕育公共文化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家优先有公共意识的原因。

张謇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有一段文字,极清楚地表明他对企业家的认识和自己的立场:

吾见夫世之企业家矣,股本甫集,规模粗具,而所谓实业家者,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无何有之乡。即局面阔绰之企业家,信用一失,亦长此已矣。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庚子以后,曾来京师,人或谓余弃官而营实业,必实业获利有大于居官之所得者;又或谓余已获利数十万金,乃仍集股不止。何耶?当日似以余专为致富计者。余则若专图个人之私利,则固有所不可;若谋公众之利,奚不可者?嗣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要知余之所以孳孳不已者,固为补助纱厂计,尤欲得当一白吾志耳。时局至此,若专谋个人之私利,虽坐拥巨万,又何益哉![13]

张謇投身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南通地方,但他的目的不是为建设一个地方,而是要建成一个“新世界雏形”后,向省、向全国进行示范和推广,从而达到“实业救国”的终极目标,他的目光是远大的,通常是站在世界的立场上思考和决策,以至让人误以为他代表的是一个政府,而非一个企业家。事实上,他是以个人之力在谋求地方的变革。他说:“每岁综实业之所赢,为来岁进行之预算。决算而复赢,则增来岁之所营,不足则负债以赴吾志事[14]”这种带有几份悲壮成份的英雄情怀着实令人崇敬。

张謇精神对地方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代的如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在如皋、孙儆(18661952字沧叟)在金沙,都履随张謇的道路为地方人民谋福祉,青年后辈更是向往不已。在北京去逝的舒芜先生记张謇与南通时,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回忆:“抗战期间,我给黄淬伯教授当助教,恰好他又是南通人,从他身上,非常明显地看到张謇的道路,对于南通乡风士习的巨大影响,使得南通后辈知识分子大都对于实业救国、实业文化深感兴趣。” [15]黄淬伯,著名音韵学家,王国维的学生。费孝通先生对文化有一种解释,他说,所谓文化,“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16]从这个定义来思考,我认为张謇是为南通创造了新的文化资源,这个资源就是张謇精神。张謇因文化的自觉改变了南通,自身却不自觉地成为了南通的文化资源。

由上讨论,我认为,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推动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是显然的,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话,他对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贡献是有限的。只有以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才能使经济的成果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与注释:

[1]苗宏慧.近代企业家群体与政治思潮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  艳.张謇博物馆思想中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意识[J].中国博物馆,2006.4.

[3] 中共南通市委党党史工作委员会.江海风云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925.

[4]孙模.早期南通博物苑的教育功能[J].南通今古,1994.1.

[5]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M].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博物苑,2003.

[6] 南通友谊俱乐部.南通实业教育慈善风景附参观指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7]胡小甜.《改良植棉图》赏读[J].博物苑,2003.1.

[8]  鹏.劝农利用佳时节——张謇与棉作展览会[C//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海门:2009

[9] 医校解剖尸体记[N].通海新报,1915.5.3

[10]   勤.现代化和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J].学术月刊,2005.4.

[11] 张绪武.张謇[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193

[2]  艳.张謇与中国林业[C//崔之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436448

[13]  謇.北京商业学校演说[M//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2 .

[14]  謇.谢参观南通者之启事[M//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8

[15]  芜.南通·张謇·管劲丞J].传记文学2004.11.

[1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Early Modernization and the Public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Entrepreneurs

——take Zhang Jian's Running Nantong as an Example

Jin Yan

(Nantong Museum,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With the ideal of "saving the country by industry", modern Chinese entrepreneur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Zhang Jian's running Nantong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m.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Nantong, Zhang Jian made extensive use of public culture to educate and enlighten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d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people's ideology and living customs, so as to devote themselves conscious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Zhang Jian utilizes public culture to complete such a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early modernization, entrepreneur, public culture.

 

作者简介:金艳,女,南通博物长,副研究馆员。)

 

本文为作者2009年参加“中(南通)日美实业家

与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的发言稿。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