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与王康寿的相互交往
时间: 2018-10-19     次数: 2574     作者: 张廷栖

 《张謇研究年刊(2015)》·新论集萃

 

张謇与王康寿的相互交往

 

张廷栖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19

 

要:王康寿是张謇的恩师王汝骐之子,张謇拜访老师时与其相识和相交。于1902年,张謇筹建通州师范学校时,邀请他襄理学校事务,成为得力助手。后因就任海门高等小学校长而辞职,一度又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工作,期间将其子送南通,由张謇安排在通师工作。不久王康寿自己也投奔张謇,在通海垦牧公司负责教育、地方自治等工作。张謇视他为家人,其子大婚聘为冠礼大宾。

关键词:张謇;王康寿;通州师范;垦牧教育;兄弟友情

 

张謇与王康寿的关系,是从感激恩师王汝骐(崧畦)在“冒籍”风波的困难处境中出手相助时,从而认识这位师兄弟的。由此,从交往、信任、重用到视为知己,当作家人,一直保持师兄弟的手足之情。

 

“冒籍”风波中的恩师之子

张謇与王康寿之间的相识相交,应从“冒籍”风波说起。张謇之父张彭年世代务农,他寄希望于四子张謇走科举仕途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然而,张謇欲走上试场,属“冷籍”,会受到种种限制和刁难,以至敲诈。他听从别人之计,冒充如皋张驹之孙,改名张育才,以如皋籍应试,于同治七年(1867)获中秀才。可是从此,不断受到张驹之子侄的勒索,直至以忤逆之罪向如皋学官告发,羁押近两月之久。彭年求助于海门训导赵菊泉(彭渊),赵又与师山书院山长王汝骐(崧畦)商讨解救之法。王与如皋训导是太倉的同乡,又有表亲关系,他为张謇解困,写信说情,介绍其年少聪颖,品学兼优,家境清寒,不堪承受敲诈等等,连发两信。虽未能生效,但张謇对此仍十分感激,事后行弟子礼。王离开海门后,保持书信往来,张謇还专程亲往太倉拜访。就是这次拜访相聚结识了恩师之子王康寿,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交往。

王康寿(1855-?),字晋藩、晋蕃,幼年承家学,曾就学于其从兄、太倉理学家王祖畲门下。20岁,随侍其父于太倉桴亭书院。21岁考取秀才,其文章受清末学者、江苏学政夏同善、黄体芳好评。光绪十四年九月(188810月)中副榜,为副贡,故有人称他为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在京会试高中状元后,于七月五日收到晋番的来信。当时忙于国事,未及时回复。是年九月南归治丧,一直料理完其父亲后事,于第二年正月十三日给晋番回信。说明他们之间早有交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筹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时,想起这位师兄弟,邀请他前来通州襄理学校事务。

 

通师初创时期的得力助手

光绪二十八年,张謇在筹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时,需要人手,他想到王康寿这位师兄弟,在交往中也很赏识这位师兄弟的才华,便邀请其前来通州协助创建工作。王康寿来到通州师范学校后,受张謇的重用,聘为监理,负责全面事务之职,还明确“老监理有代总理之责”[1]。学校许多重大的事情,张謇都与他商讨、交办。王康寿虽然在通州师范学校工作仅三四年,时间并不太长,但他是通州师范学校初创时期的有功之人。当时的张謇,还忙于大生厂和盐垦的事务,王康寿就成为他在通州师范的最得力助手。

王康寿在通州师范学校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可以从张謇给他的手牒中获悉。张謇给王康寿的手牒和信函应该是相当多的,有关学校的大小事务都要布置他去处理。现就保存在《教育手牒》中部分手牒来分析,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制订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学校初创,既无师范教育的办学经验,又无现成范本可供参考和借鉴,难度可想而知。其二是教师的选聘。师资来源更为艰难,教师资源十分稀缺,只能从留学生和国外选聘,张謇不得不从日本引进外籍教师,这在日常教育管理上增加了难度。其三是教学管理。新建学校关系到教学设施的配置,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印等等,均需逐一落实。其四是招生和学生管理。当年的生源也是问题,尚无中小学,只能吸收如秀才等相当中学文化程度的书生,所以学生文化程度不一,年龄相差甚大,这对学生管理也带来一定难度。总之,学校初创,一切工作无疑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在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有王康寿的一臂之力。

王康寿是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7月)离开通州师范学校的。为什么要离开通州师范学校?据《南通师范学校史》记载:“7月(六月)通州师范学校监理王康寿因执掌海门直隶厅高等小学堂辞职。”[2]

是年,海门直隶厅创办高等小学堂,聘他为堂长(校长)。校舍即其父汝骐任职的原师山书院,子承父业,加上执掌海门直隶厅高等小学堂,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张謇对这位师兄弟忍痛同意辞职,不误其前程,也乐意让其谋新的发展,前往海门高就。想不到的是仅不到一年王康寿就想辞职不干。

 

垦牧乡自治的忠实执行者

王康寿何时来到垦牧乡,还得从海门辞职说起。张謇在1906410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王晋蕃来,欲辞海门高等小学,留。”王康寿在海门高等小学只有八九个月,何故急于与师兄商讨辞职之事呢?在张謇日记中未有记录,现在也未见有关资料记载,仅见沈振元先生在《记忆海门》一文中提及,似乎与张謇等创办五属公立中学(南通中学)涉及到海门是否自办中学有关。海门学界得悉海门参与创办五属公立中学,引起轩然大波。海门原有中学,却将其改办为小学,现在又要与其他州县联合办中学,在经济上不划算,在学额上受到限制,不如自办中学。沈先生认为“王晋藩可以(能)因舆论压力要辞职。”这一分析有一定道理,然而海门中学改办为小学并非王康寿所为,他仅受聘前去任职而已,以前之事,与他无干。辞职的原因似乎还不够充分,所以张謇的态度劝其师兄弟不必辞职,主张“留”。王康寿最终还是辞职了。王康寿何时辞职?其确切的时间未发现有资料记载。事后被唐文治聘去上海实业学堂主持教学工作。根据唐文治在《菇经堂文集》(三编七卷)中为王康寿所作的传记提到:“先生自菘畦公没后,益无意进取”,即在其父辞世后不再应试。“应张季直殿撰之聘襄办南通师范学校。宣统元年己酉,文治敦骋至沪上襄办高等实业学校,时先生主学务垂十年。”说明王康寿于1909年,一度接受唐文治校长所聘,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工作。但该传记将他执掌海门直隶厅高等小学堂的一节经历遗漏了。王康寿在赴沪就职于上海实业学堂之前,将其子王凤喧送往通州就职于张謇的事业。其时送别有题为“己酉六月三日大儿至通州诗以勉之” 诗一首:

去年儿送爷,今年爷送儿。父子不常聚,皆缘驱以饥。

儿今勉行役,万事慎操持。忠信世所贵,笃谨通蛮夷。

道又在持恒,勿为染习移。遭际皆分定,勿妄有所希。

遇事当虚受,贤愚皆我师。勿谓己独是,勿谓人独非。

检身若不及,古圣怀几微。尔今方壮盛,努力报所知。

他时享与否,此日为之基。我今尚健饭,毋劳忆念为。

王康寿是位传统之人,且较为古板,在上海这个花花世界,十里洋场的环境并不适应,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仅二三年后又辞职。在告别唐文治校长时有题为“壬子春去南洋公学(上海高等实业学校前身)留别唐蔚之(文治之名)诗” 一首:

我昔与子要,谓言继绝学。今子卜新居,乃在锡山麓。

锡山有名贤,高顾留芳躅。高顾遭乱时,身殁名不辱。

我子际盛明,行许入钧轴。何意运会迁,翩然翻世局。

盈朝卧积薪,徒向铜驼哭。一朝变市朝,千古铸大错。

讵无黍离悲,何间疏水乐。有酒奉亲欢,有书教儿读。

人生皆偶然,得此亦已足。我行将别子,乞食海之澳。

他时从子游,狂歌倒醽醁。[3]

所以传记说:“国变后,慨然曰:‘吾其从巢许遊矣!’复往依张,办理吕四场垦牧,主农务者又十年。自是优游林泉,不复出。语曰:贤者避世。”[4]可见王康寿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的工作时间较短,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回到张謇身边,就职于通海垦牧公司,又工作了十多年,但根据其特长并非主农务。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垦牧乡成立自治会,[5]即自治议事会。据孙模先生在《王汝骐、王康寿父子与张謇的两世情缘》一文中所说,“宣统三年九月垦牧乡选出12名议员组织成乡自治议事会,王康寿任议长”,[6]而且连选连任。也就是说张謇将王康寿聘到垦牧乡,主要负责地方自治和垦牧教育工作,说明张謇的知人善任。王康寿成为垦牧乡的行政长官,贯彻张謇的地方自治主张,负责社会管理,他的办公之地应该在海复镇的自治公所。

 

垦牧教育的开创之人

张謇主张普及教育,他说:“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7]70;目的是“开民智,明公理”[7]77,提高国民素质。张謇在垦牧乡欲“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他“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7]183,普及国民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早在通海垦牧公司成立之初,张謇在集股章程中就明确:整个公司“约计可垦而应缴价之地一千一百五十顷,以一千顷归公司,一百顷归通海小学堂”。[8]28由此,在通海垦牧公司设有教育自治会。王康寿来到垦区后聘为学务专员,还兼任垦牧乡的学董,担负起垦牧教育的重任。张謇在垦牧乡垦务方面,依靠江知源(导岷);在社会自治、教育管理方面重用王康寿。他们俩人成为张謇建设垦牧乡,实现新世界之梦的左右手。

  早在1910年,张謇对垦牧乡教育,已作了详细调查并有具体的规划:

“二曰规建各堤小学。分置学区,以十六方里建一小学者,取其中度也。然亦宜视户口之多寡支配,……。计第一堤西圩及牧场圩共十六方里有奇,户口凡四百一十四,中圩十八方里有奇,户口凡四百八十八。第二堤正圩十方里强,户口凡二百四十六。第五堤西圩六方里弱,户口凡一百六十五。本年调查各堤佃人子弟已及学龄者,一堤西圩最多(七岁至十五岁者共一百一十一名),拟明年先立小学一所。第一堤之中圩,第二堤之正圩,第五堤之西圩,满学年者较少,应俟宣统三年后次第举办。”[8]502

第二年王康寿来到垦区,遵照张謇的规划,在垦牧乡的各堤首先创建初级小学校,(又称国民学校、垦牧堤小)。依据张謇早在“通海垦牧公司招佃章程”中,原有五项“劝之事”之一:“上学。读书识字人少,容易闹事,读书识字人多,容易兴家。今一堤内立一小学校,备子弟年七八岁至十一二岁,概宜上学四年,习浅近普通学。”[9]16关于垦牧教育,早在王康寿来到垦区之前,张謇从1906年开始,就在垦牧乡开始筹建初等小学了。可以从公司的第十届账略中有一笔开支说明:“支海复镇初等学校用款(丙午年起丁亥年止),规银八百零八两七钱一分”。海复镇初等小学校的校舍是19089月建成。在公司的第六届账略的“营造之事”中有“海复镇建造小学校舍,计六间,八月下旬开工,九月中旬落成”。[9]125自订年谱记载,1911年“七月,……垦牧公司第一堤初等小学校” [10]1028如期创立。张謇是本月十九日到达通海垦牧公司的,二十二日商定学校的开学日期。日记有如此记载“定第一堤第一初等小学开学期”[10]726。说明垦区学校开办,急需教育管理人才,王康寿是最适合的人选,由此张謇特聘王康寿前来负责垦牧教育。经过十来年的努力,垦牧乡普及教育已有相当规模。根据孙模先生掌握的资料:

“民国9年(1920)垦牧乡所有国民学校都是单级学校,有建于宣统三年(1911)的第二国民学校、建于民国元年(1912)的第三国民学校、建于民国6年(1917)的第四国民学校、建于民国元年的兴培国民学校,前四所国民学校的校长都是不领薪金的王康寿。”[6]

说明王康寿根据张謇的规划创建了垦牧乡的国民教育,后来在通海垦牧公司的七个堤,堤堤有初级小学校。通海垦牧公司的老职员邱云章就有这样的回忆:

“在每一堤建一所学校,称‘垦牧小学’。在一堤西圩,一堤中圩、二堤、三堤、四堤、五堤西圩、五堤东圩、六堤、七堤都有一所小学。这些学校,除二堤的通师第二附属小学以外,均只有一个教室、一位教师,约收学生100名(也有50、60、70名的)学制四年,是初级小学。”[11]

垦牧乡的教育成就与王康寿的尽心尽职分不开的。他的贡献不仅开创了垦牧教育,而且义务担任了4个学校的主要领导;他不仅亲手创建和亲自管理学校,而且还编写乡土教材;他不仅自己在垦区艰苦的环境中为垦牧教育开拓作奉献,而且将其子王凤暄也来到第三国民学校任教。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称他为垦牧教育的开创者,在启东市的近代史上是现代教育的拓荒者之一,他又是张謇教育救国在垦牧乡的忠实执行者。

王康寿在垦牧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将张謇在通诲垦牧的业绩编写成垦牧学校的乡土教材,让下一代传承。值得一读,启发甚多,很有价值。

第一课 垦牧来历

此地本归吕四场,三百年前坍入洋。后来又复渐渐涨,补还灶户旧钱粮。头补二补分过地,三补未分案在场,地势西北东南去。

第二课 垦牧原起

光绪廿一年(1895),通州张状元,防倭来到东海边,见到芦荡数万亩,要将草地变良田。告总督、奏朝端,开公司,集资本,遂向灶户买地盘,起首即在西仓地,实为光绪廿七年(1901)。

第三课 垦牧通境工程

开手筑,公司堤,当时一片篙枝地。随后筑,三四堤,白涂滩低蒿枝稀。

第一堤当东北角,大洋之口风潮恶。十年两受海潮冲,石堤、板堤架工筑。

第四课 垦牧海境工程

五堤原有旧兵田,旋筑旋坍工不坚。自从并入公司股,股息同分乐万年。六七堤邻杨香圃,乙巳(光绪卅一年)之年最吃苦。新堤初成未隔年,一朝尽被潮冲破。重修加筑厚高堤,从此堤身万万古。

第五课 垦牧界越

牧圩以北界河长,东西卯酉到盐场。西邻二补陈谦六,南到中心河转湾。三堤、四堤东南出,通海界河有石立。五六七堤归海境,庙田一角海复镇。若问东边未开垦,高低涂滩涨不尽。

第六课 垦牧三堤水利

公司立,新港开,吕四以东少水灾。蒿枝港,出天然,初名民灶河,开阔在从前。西起石陀港,东到东海边,中贯公司地,通海利均沾。

第七课 垦牧三四堤水利

二堤前中心河,三堤四堤竖头河,四堤西塘蒿河,海境诸水并入多。东北仍归蒿枝港,三四堤北水晃荡。

第八课 垦牧五六七堤水利

塘芦港,小沙港,六七堤间水流东,七堤出水川流港,上流海境土地广。最好各港设闸门,咸潮不入土地壮。旱年蓄,水年放,浑潮不入开河省。

第九课 土宜

垦牧地性杂泥沙,七土三沙宜种花。糞壅只要种大草,新地须将柴草遮。春熟蚕豆胜三麦,高梁苞米亦堪夸。黄豆最能肥土地,花生蕃薯最宜沙。更有数种宅边种,扁豆山药及菜瓜。

第十课 自治公所

海复镇,在通海境。旧名筲箕襻,草屋八九间。廿年以来人民集,行场当铺次第设。公司出来造店房,街心宽阔多清洁。自治所,公众立,人人都要守纪律。倘有妨害公德事,巡警出来要干涉。

第十一课 学堂

佃人来,学堂开,一二三四次第排。少年子弟当先教,第一教以孝,孝顺之人百样好;第二教以勤,勤力之人百事能;第三教以俭,不要喝酒赌铜钱。能自力,乃自强,书算两事大用场。所以人家有子弟,八岁总要上学堂。

第十二课 警察

设警察,保治安。一防盗贼二防奸,人民倘有犯纪律,便能拘提到当官。尔辈须知宜守法,自尊自重得安然。

在这12篇课文中,王康寿根据张謇的《垦牧乡志》和《垦牧乡小学校歌》,将垦牧乡从历史沿革到自然环境,从水利事业到丰富的物产资源,从垦区教育到社会的自治等乡情民风,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课文简明扼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懂易记,适宜初级小学的学生学习,不愧为乡土教材的范本,为我们编写乡土教材树立了榜样。可以说他是近代南通乡土教材编写的先躯,以乡土教材对少年儿童进行爱乡爱国教育的先行者。

 

孝若大婚的冠礼大宾

张謇对独子孝若(怡祖)的婚礼十分重视,采用古冠婚礼,这就涉及到要制订仪节,邀请冠礼大宾。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胜任的。对于这个角色,张謇最终选择了师兄弟王康寿,请他拟订仪制,主持婚礼。据张謇的日记记载:“六时半起,陈设冠礼席位,九时半为怡儿行冠礼,十一时半毕。”[10]799也就是说,民国四年(1915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九时半,王康寿负责这一庄严的仪式,站在冠礼大宾的位置,为孝若主持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冠礼。在婚礼上王康寿处于一个特殊荣耀的地位,反映了两人的亲密关系,兄弟友情。

他们之间的师兄弟友情始终如一。张謇对王康寿不少关心,直至晚年还说到:“晋蕃亦皤然老矣。敬恭简素,有老辈之风,年时过从,樽酒谈笑。弥相亲爱,犹仿佛睹先生于侍坐时。”[12]

王康寿对张謇也十分崇敬,相知相识,情谊很深。民国15年(1926年)张謇逝世,他怀着悲伤的心情,写下挽联:

所学能达时变,给念常在民艰,环顾域中,野外忧勤竟难释;

进莫奏禹稷功,退仅为管国治,喜终牖下,平生志愿未全偿。[13]

王康寿的晩年并非回到故里太倉,而是结缘江海平原,在师兄的故土度过最后的岁月。

 

(感谢都樾、赵鹏和孙模诸位先生为本文提供史料)

 

  参考文献:

1]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421.

2]朱家耀.南通师范学校史:第一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诗歌[J]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1914(民国三年)(4):4-5.

4]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三编(卷七)[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1414.

5]江谦.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M]重印.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03165.

6]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张謇的交往世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36.

7]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④[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⑤[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9]肖正德.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盐垦编(Ⅱ)[G].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2009.

10]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1]姚谦.张謇农垦事业调查.[R].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1.

12]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⑥[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501.

13]张南通先生荣哀录.[G].张謇研究中心重印,2006289290.

 

 

The Social Contact of Zhang Jian and Wang Kangshou

ZHANG Tingxi

(Zhang J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226019)

 

Abstract: Wang Kangshou was the son of Zhang Jian's teacher Wang Ruqi, they got to know each other and began their friendship since then, when Zhang Jian visiting his teacher. When began to build Tongzhou Normal School in 1902, Zhang Jian invited Wang Kangshou to be the sub-manager and the latter become his right-hand man. Later, Wang Kangshou resigned for the post of principal of the Higher Elementary School in Haimen County, and then worked in Shanghai Higher Industrial School, he sent his son to Nantong to work in Tongzhou Normal School at the arrange of Zhang Jian. Soon, Wang Kangshou returned to Nantong himself to work in Tonghai Reclamation Company, responsible for education and local autonomy affairs and so on. Zhang Jian regarded him as his relative, and hired him as the master of his son wedding ceremony.

Keywords: Zhang Jian, Wang Kangshou, Tongzhou Normal School, reclamation education, friendship like brothers.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