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张謇企业家精神:
培育社会企业正当其时
□孙亚南 李安琪
社会企业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渊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促进经济繁荣,但他也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社会公益的增长仍需依靠市场之外的道德情操。这一洞察揭示了纯粹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无法有效解决分配公正、社会福利等公共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在纯粹公益与纯粹商业之间各执一端,对二者的混合地带关注较少。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市场或政府都难以提供完美解决方案。社会企业应运而生,成为连接商业效率与社会责任的创新载体,既能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优势,又能承担社会公益使命,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社会企业”作为概念近年在中国被广泛提及,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纵观中外,义利兼顾的商业理念由来已久,未曾间断。西方社会企业的探索可追溯至19世纪,英国欧文创办的“新和谐公社”以及后来被国际合作社联盟誉为典范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开创了现代合作社运动的先河。这些组织强调民主参与、利益共享,成为社会企业的早期样本。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对社会企业理念的孕育更加深厚。社会企业的核心精神与中国传统“义利并举”“天下为公”的思想高度契合。中国古代“公田”“义仓”“族田”“村学”等制度,正是通过集体资源配置和利润反哺社会,实现经济活动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结合。
张謇:近代中国社会企业的实践先驱
进入近代,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将传统精神与现代实业相融合,成为中国早期社会企业模式的开拓性实践。他将企业和个人收益用于创办敬老院、幼儿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事业,一生创办370多所学校,探索出一条南通本土化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他构建的不是单纯营利组织,而是教育、文化、慈善融合的综合性社会企业系统,为南通塑造了完善的公共服务生态,成为社会企业促进本土发展的典型样本。大生企业集团,实际上就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企业,而张謇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企业家。这种“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想精神已深深融入南通的城市基因。在国家蒙难、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尽管张謇殚精竭虑,其宏大的企业体系仍难免因时代风雨而式微。但他开创的社会企业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遗产和可资借鉴的本土经验。
南通社会企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自古以来,南通独特的江海文化就蕴含着慈善基因。一百多年前,著名实业家张謇开创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先河,将实业救国与慈善济世相融合;新时代涌现的“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磨刀老人”等道德典范,更形成全国瞩目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2021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出台建设“慈善之城”实施意见,将慈善提升至城市战略高度。依托深厚的慈善文化传统,南通社会企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从经济基础看,南通民营经济发达,企业家精神浓厚,商业创新氛围活跃,为社会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从社会土壤来看,南通公益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基层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已形成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网络。从现实需求看,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需求多元化、青年就业创业支持不足等社会新课题不断涌现,为社会企业参与治理创造了广阔空间。从政策环境看,南通正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路径,“慈善之城”建设战略为社会企业发展营造了有利氛围,也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创新支持体系奠定了基础。
加快培育南通本土社会企业
南通要实现社会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在人才培育、主体孵化、政策保障三个关键维度协同发力,形成系统性的推进格局。首先,全力培育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根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门针对社会企业的课程设置还比较匮乏,应依托本地高校资源,推动南通大学等高校率先开设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专业课程,构建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孵化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既具备扎实商业运营能力,又拥有深厚社会关怀情怀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可设立“社会企业家奖学金”,专门资助有志于社会企业创新的优秀学子。其次,大力鼓励本土优势企业孵化社会企业。实践证明,由实力雄厚的企业发起的社会企业,因能够借助成熟的管理体系、丰富的资源网络和深厚的社会根基,成功概率显著高于草根创业模式。南通民营经济发达,为社会企业孵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应积极引导这些优势主体通过设立社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投身社会创新实践。再次,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南通作为张謇故里、慈善之城,应加快制定本地社会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在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政府采购、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特别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突破,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社会企业发展试点城市。同时,在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养老照护、乡村振兴等领域推动社会企业模式创新实践,为社会企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社会企业的发展必然经历从点到面、由小及大的渐进过程。当前阶段,我们既要有战略耐心,也要积极作为,鼓励社会企业家立足本土、深耕细作,在重点领域率先探索,通过“做深做透、以点带面”的实践路径,为江苏乃至全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社会企业力量,续写张謇实业报国、慈善济世的时代新篇。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原载《南通日报》2025年7月14日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