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家族在通州的历史遗存现状调查和建议
时间: 2019-10-04     次数: 7242     作者: 陈 建 徐 育

 

张謇家族在通州的历史遗存现状调查和建议

 

  

 

张謇家族在通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一百多年来,历经风雨沧桑,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大都被淹没在岁月长河中,被人们所遗忘。因此我们专门组织了张謇家族在通州历史文化遗存调查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以“张公祠”为抓手规划大城东旅游

1.渊源:瞿家园是张謇祖上三代世居之所,张謇后来亦不忘祖上之恩德,来金沙祭扫高、曾祖墓的记录多达26次,其中第一次来,瞿亲怕张謇一行迷路,远送10里方回。民国十一年(1922)张謇与其兄张詧从瞿家赎回“张公祠”所在地的土地,扩建了祖坟并修建祠堂。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了“张公祠”,并在祠内开设“私立张公祠元臣小学校”。张公祠三面环水,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其建筑用砖,多为南通城墙拆下的长条砖,东西厢房与正房有走廊相连。由于年久失修,成了一片废墟。2005年,通州区张謇研究会理事黄为人先生重新发现了“张公祠”,并在第二年在清除祠堂东厢房原门廊墙壁上的石灰过程中,发现了一块完整的石碑,上面的字是张謇所书133字的题为“退翁赎先大父幼家金沙时为他人剥蚀之田,建茔祠与塾,计一百二十年矣。落成率同谒告,恭赋排律二十六韵”。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2.现状:张公祠位于通州城区东西中轴线朝霞路的北侧,在城东新区南北主干线扬子江路东一百米。现在张公祠附近已经成为通州城市建设的热土,周边的民居已经拆除完毕,唯有张公祠得到进一步保护,现已经被列入“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通州区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张公祠位于通州城区主干道朝霞路北侧,附近有大块的绿地,还配建了一个小小的公园。但是,由于张公祠面积太小,且由于位于路北侧,正对着朝霞路的一面上面写着“玉兰园”,行人不知道这一园林与张謇有何关系。张公祠朝向西南侧,路边行人往往自东向西行驶,往往看不到“张公祠”几个字。“张公祠”向西一百米就是南山湖区域,从南山湖转一圈甚至在北湖散步,都无法看到“张公祠”。且南山湖包括北湖虽然建设得不错,但是文化味儿不浓,特色不鲜明,外地游客是难以对南山湖产生深刻印象。

3.建议:

1)精心包装“张公祠”本体建筑。将“玉兰园”名字去除,重新起名为“张公祠公园”,可以再建设一些新的景点衬托,如张謇书法艺术碑林。张公祠建筑必须每天开放,“通州区张謇研究会”可以在此处办公,除办公区域外对其他房屋进行布展。建一个牌坊式的高大建筑,并进行亮化,让人们远远能够看到“张公祠”所在地。

2)设法打通“张公祠”周边景观。张公祠向西一百米就是南山湖北湖,可以将“张公祠”景观带继续西延,和朝霞路路边景观统一规划,一直到达朝霞路与扬子江路口东北侧,在路口建一个牌坊。建设两座人行天桥跨越扬子江路,连通南山湖北湖。这样行人在北湖步行至“张公祠”,来回不是同样的道路。如果能够有水系把“张公祠”和北湖连为一体,在扬子江路建设一座大桥跨越的话,那就非常完美了。

3)积极打造“张公湖”主题公园。建议将南山湖北湖更名为“张公湖”,和“张公祠”形成一个整体。在万达广场对面建设主入口,便于游客逛完万达广场游览张公祠公园。从入口到张公祠,建设一些小景点,介绍通州成陆和张謇先世的情况,包括金沙的成陆和发展、张謇祖上由常熟迁通州、由石港迁金沙以及张朝彦的曲折故事,一路走来一路看,到“张公祠”正好接上,过了张公祠就是张朝彦迁西亭、张彭年迁常乐以及张謇出生、成长及创业的历史。设置几十个景点小品,讲述张謇一生的故事,侧重于讲述与通州的关系。

4) “南山湖”嵌入张謇文化元素。南山湖本来可以以张謇文化为中心建设的,但是现在的南山湖平心而论,缺少文化内涵,外地游客来南山湖是没有多少印象的,所以应该将张謇元素嵌入其中,比如将张謇的一些诗句、对联、名言等进行装点,一些重要的文化元素,比如状元文化、创业文化、尊师重教文化和慈善文化等等。

5)着力提升“运盐河”公园品味。从北湖向北不远处可以通过水道和小径连通运盐河公园。通州运盐河公园已经建成多时,但是通州人大都不知道这一公园。张謇在通州的活动路线经常是沿着运盐河进行的,因此,可以在运盐河公园介绍通州的盐文化,然后画出张謇时代通州境内运盐河的行进路线以及张謇沿着运盐河所从事的一些重大活动。运盐河公园添加了上述文化元素,必将大大提升运盐河公园的文化品味。

6)全面规划“大城东”旅游特色。原来的通州城区旅游资源稀少,文化元素缺失。10年前,通州启动了城东新区的建设,“张公祠”附近已经成为通州城市建设的热土。高楼大厦围绕着南山湖,已经破坏了南山湖的形象,如果把“张公祠公园”建起来,可以为南山湖及其北湖以及运盐河及鲜花小镇注入了文化元素。在规划建设中,可以将张謇生平、故乡、科考、实业、教育、慈善、政治活动、社交人物等等元素分区域布局,学习常州“无中生有”的一些造园创意,再增加一些游乐元素,大城东旅游一定可期!

二、以“状元街”为依托规划西亭古镇游

1.渊源:有专家认为张謇:“按其‘出身乡贯’来说,他是通州西亭人。”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张謇是西亭籍科考状元。张謇祖父张朝彦在西亭生活了有三四十年,将籍贯也定在了西亭,在西亭去世,安葬于西亭镇南的三总桥下,如今此地依然有一个小小的墓园。张謇父亲张彭年后来虽侨居海门,但他在西亭娶妻生子。张謇虽出生在海门,但他曾经在西亭读书求学。张謇从14岁到18岁,在西亭宋家大院生活了5年,留下了许多诗赋文章,结交了许多西亭的同窗好友,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西亭,张謇走上科考之路。后来,张謇虽然曾冒籍于如皋,但最终归籍于西亭,张謇在《归籍记》中反复写道:“窃生世居通州之西亭。”张謇在《殿试策》上自开履历:“世居通州金沙场,后迁西亭,侨居海门长乐镇。”张謇祖屋虽然已经卖给了他人,但现在仍存于西亭,命名为“敦睦堂”,张謇在《西亭东桥铭》中详细叙述。

2.现状:

张謇祖居于1989年定为南通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尚有5间平房,位于西亭镇状元路1号到3号。但现在为止,仅剩下了状元街3号的两间,而状元街1号的3间已被拆除,砖头被村民拿走,散落在各地,很多是大青砖。一些木头还堆在地上,门前的青石头已不见踪影,仅剩的两间现在还是民居,已破败不堪,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前面的一面墙已开始倾斜,旁边的邻居平时都不太敢从前面经过,随时随地都有倒塌的危险。据现房主吴国华介绍,西亭镇政府已经和他在谈搬迁的事情。

宋家大院,其位置原来在西亭河南中街湾子头,即西桥南侧,现在处于西亭大桥下的东北侧,为坐北朝南的房子,大门虽不宽敞,却挂着“经魁”、“岁贡”、“重游”等数块蓝底金字的匾额,显示了宋家是获有“功名”的书香门第。如今的宋家院落荒草丛生,房屋已经十分破旧。然而,因为这里曾经承载过张謇少年时代的梦想,眼前的断墙残垣,还是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张朝彦墓现位于西亭镇西禅寺村(原四总渡村)。墓园范围约70平方米,苍松翠柏丛中有区政府所立大理石碑,刻有“张朝彦墓”等字样。此碑后面不远处立有一块高88厘米、宽82厘米、厚28厘米的青石碑,此碑即为当年张謇修墓时所立之碑。碑上镌有张謇的楷书碑文,因为历经一个多世纪,字迹略微模糊,但可辨识。这块青石碑,20世纪50年代曾被村民移至灌溉水渠上当“桥”使用,直至1986年南通县文化局组织文物普查时才被西亭文化站文物普查人员发现。1989年南通县人民政府对张朝彦墓进行了修葺,青石碑也被移回原墓园。

现存于西亭的还有一块非常珍贵的张謇暮年所书《西亭东桥铭》碑石。西亭东桥竣工之际,碑石镶嵌于东桥之上。数十年的风吹雨打,东桥及其碑石安然无恙。1958年大跃进时代,人们便把东桥和西桥拆了,取钢筋炼钢。1969年西亭填塞市街夹河,发现了《西亭东桥铭》碑石。那时人们只是把它看做一块大青石板,被供销社抬去作为做西亭脆饼时掼糖用的平台,后来识者发现竟然是张謇的《西亭东桥铭》碑。石碑被重新发现后,长时间被搁置于西亭镇政府内。后来石碑迁入西亭初中,当时石碑上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见。后来学校将石碑平放在西亭初中校园的花草丛中,日晒雨淋中,石碑逐渐风化,字迹也变得难以辨识。

3.建议:

1)全面修复“张謇祖居”。将现主人吴国华进行妥善安置,对张謇祖居进行全面修复。这是一栋始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房子,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应该对其进行全面修复,修旧如旧。对前几年被拆掉的几间屋子进行重建,与现有房屋连成为一体。在修复与重建之后,进行适当的布展,讲述这一房屋的前世今生,对居住于此屋的张家五代人进行描述。祖居周边根据原来的景象,进行适当布置。

2)整修现有“状元街”。将张謇祖居所在的状元街进行重新整修,将现在的水泥路面更换成青砖路或者青石板路。两边的房子政府出资购买或者政府向房主租赁,对“徐鸿记布庄”、“复隆茂”号冷家脆饼店、水龙局等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状元街还可以打造一些状元文化。

3)设法连通“主干道”。将张謇祖居所在的状元路设法连通海平路和345国道东北侧的小游园,对这个小游园进行重新设计,设立张謇“状元故里”的牌坊及高大的张謇铜像。标牌要醒目,让行人远远就能看到。行人一旦停下来,就可以穿过牌坊来到状元街及张謇祖居。在小游园附近设置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4)精心布局“张謇公园”。游人沿着状元街来到亭石河,可以沿河向南,河道两岸设置一些景观,比如政府大院东围墙搞一些与张謇有关的壁画。穿过海平路,就可以到达张謇公园,将公园门面房二楼进行张謇与西亭渊源布展。公园园林部分布置一些小景点,讲述张謇在西亭刻苦读书的故事。

5)适当装扮“西亭大桥”。将张謇有关于西亭桥的对联、诗句、铭文铭刻在西亭大桥的栏杆上,行人可以穿过西亭大桥,来到亭石河东岸,对东岸的古建筑也进行整修。在东岸穿过小巷子,可以抵达“宋家大院”。

6)整修复建“宋家大院”。青少年张謇读书地——“宋家大院”现在极其残破。政府可以将附近的房屋购买或者租赁,在现有建筑基础上,重新规建宋家大院,再现当年张謇在西亭刻苦读书的场景。一些匾牌的安装,重点打造海棠花图景、杏林春燕图景、大雪抒怀、中秋望月、光照四方、空坛防蚊、“九百九十九”图景等等景象。

7)在亭石河上建设一座“人行桥”。游客参观完“宋家大院”之后,可以看看“中国好人”——宋英家的老房子,可以参观西亭烈士陵园。政府可以在西亭老街通往状元街的地方建设一座“人行桥”,这样西亭古镇的主要街道就连通了起来。

8)重挖小段“运盐河”。状元街北房子后面就是以前的运盐河,这一段河面早已被填满,建议重新开挖,老河道上几乎没有什么建筑,开挖难度不大。将张謇诗词中的太平桥、东桥、西桥在这一段运盐河上重新建设。游客可以行走,也可以坐游船一路回到起点。中途布置一些西亭名人的介绍,如张謇、顾秀莲、李春鸣、李俊民、张洪程、李国华等等。这样游客就走完了一个“小循环”。

9)重新整修“脆饼厂”。西亭脆饼厂生产的西亭脆饼是南通著名的特产,其制作技艺是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亭脆饼厂应该整修其厂区,仿照海门常乐的颐生酒厂进行包装,可以用蓝印花布加脆饼配之以茶壶的设计理念,打造脆饼文化。其手工制作技艺可以让游客参观。可以搞一个脆饼公园,上面摆放着蓝印花布的桌子,上面是龙井茶、脆饼,把西亭脆饼厂打造成通州人游乐休闲的好地方。

10)适当布展“东桥铭”。现在西亭初中准备修建东桥文化广场。这一广场如果要修建的话,最好将《西亭东桥铭》陈设在西亭初中校园东侧相对公共的区域内,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常年向游客开放。可以和脆饼文化广场建再一起,并开挖一段河道。当然,将西亭脆饼厂迁回原复隆茂老店附近,在张謇祖居和老店后面新开挖的河道上修建脆饼文化广场,也是一种思路。

三、以“张氏宗祠”为基地规划状元及宗祠文化

1.渊源:元朝末年,江南地区兵荒马乱,地处江南腹地的常熟地区有一个地方名叫土竹山,当地有一个号称富义公的人,名字叫张建,字惟贤,对于连年的战乱忧心忡忡。他为了避免战祸,便横渡浩瀚的长江,来到了江北的通州。富义公张建来到通州,定居在金沙场后来叫“三姓街”的地方。张建娶了一位孙氏夫人,生下了子嗣,到张家第四代的时候分为十房居住,叫十张家园。从此张氏家族人丁代代繁衍,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渐渐散居到各地。如今主要分居地为金沙、西亭、常乐、包场、孙李桥、南通龙王桥等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通州张氏族人在三姓街开始修建张氏宗祠,此后陆陆续续增修,直到77年后的明泰昌元年(1620)才全部建成。此建筑包括东三进宗祠、西四进家庙。“三姓街”为张謇的祖上世居之地,张謇后来经常过来祭祀,张謇高中状元之后,亦将“状元及第”匾牌放置于张氏宗祠内,并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光绪三十二年(1906)宗祠内兴办了一所学校,名为私立张氏初等小学,张謇为学校亲自题了“勤逊”的校训。

2.现状:现存宗祠后殿,为四开间抬梁式硬山建筑,木构粗壮,简洁大方。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至今两棵高10米左右的古银杏树依然屹立于张氏宗祠园内。私立张氏初等小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新生小学。20038月,新生小学迁往别处,金西初中迁入。2006年,在纪念张謇在金沙办学一百周年之际,通州将金西初中更名为张謇学校,并异地兴建新校舍。2009年,张謇学校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2014年张謇学校的初中教学合并到金郊初中,恢复小学教学。现在的张謇学校,校园里的建筑古色古香,张謇的“勤逊”校训特别醒目,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浓厚,张謇学校正在建设新校门,高大的牌坊式建筑,颇有古风。其位置就在今天的张氏宗祠对面。

现在的张氏宗祠,离金兴公路和新建的金源路都不远,但是依然“养在深闺无人识”,前面的大楼,品相非常差,挡住了“张氏宗祠”的出路,外人想要一睹“张氏宗祠”的真容,也颇为不易。

3.建议:

1)积极改善“张氏宗祠”周边环境。“张氏宗祠”前面的老楼予以拆除,让“张氏宗祠”得以“显山露水”。在沿金源路一侧修建牌坊,将“状元及第”字样放大镶嵌其上。“张氏宗祠”的建筑需要进一步维修,并且将区域进一步扩大,兴建以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为代表的园林部分,纳入宗祠的统一管理。据了解,通州区委、区政府曾制定规划,将这里建成一座公园,并请张謇先生的嫡孙、全国政协原常委、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绪武题写了公园名为“謇园”,建议将此规划切实实施到位。

2)积极依托“张謇学校”营造氛围。张謇学校校园建设是本区域最大的一个亮点。张謇学校从命名到校园建筑风格到以“勤逊”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深深烙上张謇的痕迹。建议大力支持该校创建张謇文化特色校园。

3)积极打造“状元及第”文化氛围。依托“状元及第”匾牌积极打造状元文化氛围。张謇是在通州西亭读书期间走上科举之路的,可以将张謇艰难的科举之路通过园林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张謇的科举历程普及明清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适当进行水系调整,修建一座三元桥,让人们知道“连中三元”所蕴含着的人们最美好的愿望。还可以专门划出园林部分介绍南通地区的进士及第者极其生平成就。

4)积极兴建“张謇高中”提升品味。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学校来引领,学校应该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现在这一地区的学校主要是张謇学校,毕竟孩子还处于小学阶段,对于宗祠文化和科举文化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为了更好的提升这一区域的文化层次,建设将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搬迁至张氏宗祠附近易地兴建并更名为江苏省张謇高级中学。西亭高中处于兴东机场航道上,且处于偏僻的农村,搬迁是迟早的事情,且学校与张謇本来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此让西亭高中传承张謇文化有着内在的积极意义。

总之,张謇家族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值得好好利用的。尤其是“张公祠”和“张氏宗祠”分别位于通州城区的东西两侧,对于通州城区的文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原载《謇园》2019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