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创办的伶工学社及其现代美学意义
时间: 2019-09-16     次数: 3564     作者: 王 展

 《张謇研究年刊(2017)》·论文精选 

 

张謇创办的伶工学社及其现代美学意义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南通伶工学社是中国美育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戏剧艺术学校,于1919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时值中国整体社会经历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伶工学社在办学上则反映为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古典美学形态向以对立崇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美学形态转型,南通伶工学社的诞生,体现出现代美学赋予传统艺术教育领域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的革新要求。它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体系建构、课程设置等均属首创,正式开启了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之门。虽然7年后南通伶工学社即行解散,但是它所展现出的现代美学意义却有值得珍视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南通伶工学社;现代美学;张謇欧阳予倩

 

由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人物张謇(季直)创办于民国八年(1919)的南通伶工学社,是中国美育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戏剧艺术学校。它自创立始,就从根本上打破了旧式戏剧科班固步自封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彰显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思想观念为指导,以对传统戏剧的改良革新为要求,注重培养学社学员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文化修养,推行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探索性质的新式办学措施和艺术实践活动。近百年前南通伶工学社一路走过的盛衰历程,既体现出张謇、欧阳予倩等时代精英个人理想抱负的追求与挫折,更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时期,对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所做的有益尝试。将南通伶工学社放置于中国美学现代性进程的宏观视野下观照,有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一江海文化珍贵遗产留存下的时代印痕与历史价值。

 

一、创办背景

1919年南通伶工学社创办之际,正值中国整体社会经历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实际上,自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奏响“万国来朝”的盛世华章后,中国这个屹立于东方的古老帝国便逐步关闭了中西交通的国门,鲜见有意识、成规模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发生,最终陷入孤芳自赏、欣然独乐的与世界相隔绝状态。数百年闭关锁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生产方式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则愈加束缚人性,中国整体社会在强大的内在惯性作用下沿着封建王朝的历史轨道缓慢行进;另一方面,闭目塞听致使中国自我放逐于世界范围之外,对西方社会在产业革命推动下现代化发展突飞猛进、迅速崛起的事实浑然不觉,仍然沉浸在“老大帝国”万载永续的陶醉与幻想中。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的枪炮彻底打碎了清王朝苦心孤诣营造的“世外桃源”樊篱。当一个意想之外崭新而强悍的世界突然呈现在面前时,中国社会方才顿然省察到自身的弱小和贫瘠,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均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亟待奋起直追。此后数十年间,从挽救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实际目的出发,一批批以洋务派、维新派为代表的,被称为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改良主义士大夫们施行了诸多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这些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经济的举措虽然大都以失败告终,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进行了多方面的量的累积。同时,它也用沾满淋漓鲜血的现实警醒世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外在物质积蓄和技术移植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达成,而真正的国家独立、民族自强却依然需要首先在思想文化上唤醒国民的个体自觉意识和民族向心力。20世纪初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事放缓了对中国的殖民经济侵略,在早已开埠通商的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工商发达区域,中国民族资本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的短暂良机。受现代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等经济因素影响,加上一批具有现代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推动,中国社会最终在五四时期正式踏上了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

五四时期不仅在社会学意义上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性的起点,而且诞生其间的新文化运动也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的肇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蕴涵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启蒙。“启蒙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使每个中国人达到个体的觉醒,一个是使整个中国人民达到民族的觉醒”[1]10。在具体审美文化领域内,运用现代美学的思想和方法宣扬传播新的观念,达到教育民众、启迪民智的目的,从而推动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中国美学现代性的本质内涵。作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美学,从一开始就担负起批判旧式的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古典美学形态及其文艺样式,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新式的以对立崇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美学形态的时代重任。基于中国社会封建历史阶段漫长、影响范围深广的特殊性,对于广大普通民众的思想启蒙显然无法从大规模引荐西方先进理论入手择取他们最能接受的有效教育引导载体和方式,成为现代美学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率先认识到美学在国民启蒙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而美育的作用和目的应该是“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2]174。蔡元培凭其教育家的职业身份敏锐捕捉到现代美学的教育价值,提出了用美育改造社会和国民的一整套思路与实施方法。尽管有些想法和措施在当时显得颇具书生意气,可能实现的范围也不够宽广,但毕竟强调了美育这一美学分支在时代潮流中的重要作用,展现出现代美学为思想启蒙服务的基本要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于蔡元培之处在于把目光投向了文艺领域。这无疑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大众审美文化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接受群体的社会阶层、知识结构、身份背景等尤为多样,可以便捷、高效地达至预期目的,除了积极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要求在语言上建立通俗明了的大众文学外,小说、诗歌、戏剧等具体文艺样式的破旧立新此时也均被逐一论及。1918年《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四号刊发《戏剧改良专号》,专门针对中国传统戏剧(主要是京剧)的改良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争。这场争论也许并不需要得出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值得关注的是,胡适等人已经开始站在时代审美观念发展趋向的高度,运用现代美学的要求来回头审视古典美学的不足与弊病,“揭示出了对立崇高型美学观念比古典和谐型美学观念更深刻、更现实、更尊重个性,从而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1]143

南通伶工学社的创办人张謇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思想创见与社会实践两方面,均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究其一生,复杂多重的身份角色和曲折跌宕的人生经历,使其身上比较集中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由古入今”的转型痕迹。他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双线并举的发展路径,与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物质与精神携手并进推动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展现了社会精英的远见卓识。早在南通伶工学社诞生前,张謇已在其家乡南通地区系统性地创办了一大批学校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场所,诸如通州师范学校(1902)、女子师范学校(1905)、通海五属中学(1909)、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2)、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2)、南通盲哑学校(1913)、南通博物苑(1905)、南通图书馆(1912)等等,其中相当数量机构的设置走在了时代大潮前列,甚至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第一。张謇在家乡大兴教育的根本原因是他深刻认识到,“中国要自强自立,必须从普及国民教育,开民智,明公理,提高民众觉悟和根本素质入手”[3]79。至于南通伶工学社创办的缘起,恰恰在于张謇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美学的时代要求,与陈独秀、胡适等人当时的文艺美学见解大体一致:用最生动活泼的文艺样式,在最广泛的民众中传播现代思想观念,最快捷、高效地达到人的现代意识觉醒之目的。“至改良社会,文字不及戏曲之捷,提倡美术,工艺不及戏曲之便,又可断言者”[4]636“国之社会不良极矣。社会苟不良,实业不昌,教育寡效,无可言者。而改良社会措手之处,以戏剧为近。欲从事于此已有年,而求之不得要领。鄙意大要二:一地理、历史正旧之谬误,一风俗、人事正旧之卑劣粗恶。此言体也。用则一方订旧,一方启新。订旧从改正脚本始,启新从养成艺员始”[4]715。由此不难看出,张謇对戏剧艺术的社会美育作用抱以极大期许并初步提出了一些实施构想,美育正是其整个教育理念和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更亟待完善的重要一环。

透过时代与社会背景解析可见,南通伶工学社作为专门培养戏剧人才的新式艺术学校,正是在现代美学的高涨吁求下应运而生的,它以一个具体而微的客观存在,既表现出对现代美学时代吁求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现代美学转型时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

 

二、理念与举措

张謇创办南通伶工学社需要有一位既志同道合,又熟悉戏剧表演与教育的实际执行者操持落实。他首先想到的理想人选是私交甚笃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他的戏剧美育观点也大多是在与梅兰芳的信札来往中表述阐明的。然而情况发展并未如张謇所愿。梅兰芳除了给予兴办南通伶工学社精神上的支持和后来几次在更俗剧场登台演出的艺术示范外,似乎再也没有更多实质性活动参与建设。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梅兰芳正值个人艺术生涯的快速发展时期,客观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创办学校的繁琐事务中;另一方面似乎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其实梅兰芳更为关注的是京剧艺术自身的精益求精,成为一名好演员而非好教员或许是他当时更迫切的个人期望。

张謇寻求南通伶工学社合作者的脚步并未因梅兰芳的婉拒而停止,幸运的是他很快就经人推介结识了欧阳予倩,通过交流发现两人的美育思想与志趣颇为相契,遂决定携手同行开创现代戏剧教育事业。欧阳予倩早年留学日本,是春柳社主要成员之一,较早接触到西方现代思想和新式戏剧形式,对其现代戏剧艺术理念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仅亲身参与新式戏剧表演获得成功,还藉自编自演的系列“红楼戏”赢得了“北梅南欧”的剧评界盛誉。[5]227尤为难能的是,他对于传统戏剧及其教育体制的改革有深入思考且渴望实践。在1918年发表的《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中,欧阳予倩即指出变革旧式戏剧的思路是,“(一)须组织关于戏剧之文字,(二)须养成演剧之人才”[6]3,这和张謇上述“订旧”“启新”的想法隐然相合。对旧式戏剧文本中封建的、落后的思想意识予以剔抉删改,将民主科学、人性解放的现代观念灌输其中,是从大众美育角度做出的破旧立新;革除旧式科班固步自封、粗暴专橫的行帮规制,代之以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培养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艺术人才,是从专业美育角度做出的大胆尝试。二者相互配合,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庶几相同的现代美育理念使张謇和欧阳予倩两人相谈甚欢、一拍即合,一所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协力构筑美好蓝图的新式艺术学校在江海大地破土而出,成为南通地区拥有的现代中国社会诸多“第一”中的重要一员。

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筹划,南通伶工学社终在19199月正式开学。学社选址设立于南通望仙桥畔的圣武殿,占地16亩,共有校舍16间。张謇亲任校董事长,其子张孝若任社长,欧阳予倩任主任兼主教务,并从上海聘请了一批知名艺人为教席。在欧阳予倩实际主持下,南通伶工学社从办校宗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均体现出以现代意识代替封建意识、以现代手法代替传统规制的美育主旨。虽仍以传统的“伶工”“学社”名之,但南通伶工学社在一开始就被欧阳予倩明确界定为与传统戏剧科班、私家歌僮养习所有本质区别的、为社会效力的艺术团体(学校)[7]87校徽被设计成五线谱上添加毛笔、钢笔各一支,意喻戏剧人才的培养当以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样式为骨架,融入民主自由、开拓进取等现代元素铸精魂,同时,要求学员勤习中西文化菁华、提升综合素养亦属其中应有之意。至于教习课程设置则完全打破科班旧制,开风气之先。统设专业与文化两大类课程,专业课有京剧、昆曲、话剧、音乐、舞蹈等,文化课有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美术、体操等,如此规模的课业设置已足以与当时任何普通学校媲美,竟远远超出了旧式社会对一名“伶工”所需技艺的要求。此外,张謇亲自讲授修身课,批阅学生书法习作,协助国文教材篇目选编;欧阳予倩则讲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之源流,介绍莎士比亚、易卜生、托尔斯泰、菊池宽等外国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意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员艺术眼界并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学校还准备了《新青年》《新潮》《建设》等许多杂志和新小说作为课外读物,以开阔视野,接受新思想,与社会脉搏息息相通”[8]37。如此课内外知识广泛结合的教导思路和体系建设,至少从理论上看无疑是走在了时代前列。辅助教学的其他设备方面也不遑多让。“学校很快购置了钢琴、风琴、留声机以及大量的京、昆名家唱片,以为学生欣赏研究之用”[9]295。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南通伶工学社率先革除了旧式科班“坐科如坐牢”的浓厚封建色彩,强调人性尊严、个体平等,禁止辱骂殴打体罚学员等“火逼开花”般的旧式管理手段。尽管,一些行业内部封建积弊的彻底转变尚需时日无法一蹴而就,但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一系列构想和举措已经成为南通伶工学社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它区别于传统戏剧人才培养场所的根本之所在。

与南通伶工学社配套的南通更俗剧场同年稍晚时候建成。尽管当时欧阳予倩与他人存在着学社与剧场谁为主从的意见分歧,但无论在最初的设计构想还是后来的事实运作上,二者是一体相连的。更俗剧场为学社学员提供戏剧艺术教学实践的舞台场所,欧阳予倩和学社学员则支撑起剧场平常时日的经营演出。更俗剧场由建筑师孙支厦设计,欧阳予倩亲自审定舞台图样本,落成后堪称当时国内最为现代化的剧场之一。剧场观众厅宽松舒畅,整体呈半圆形,分上下两层,共设有1200个座位:舞台面积宽大,能开上真汽车或临时安装小水池;舞台上部有橫向天桥三道,底部有纵向通道三条,可表演“上天入地”的故事情节;舞台底部特意排有十数只特大号砂缸,以便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张謇还请上海最有名的画师制作了家庭、花园、宫廷、水府、天宫等逼真的布景画片,各种可以发出风雨雷等特殊声响效果的道具也是应有尽有。在更俗剧场实地演出过后,沪上著名京剧演员夏月珊和欧阳予倩本人均对其先进、适用的特色称赞不已。[8]36更俗剧场新颖的设计和完善的装备,显然是受到了当时海派京剧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戏剧美学风格影响。海派京剧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响应时代风气锐意革新,许多蕴涵现代民主科学观念的新思想在海派京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反映,一种求真写实、注重个性的现代美学风格蔚然兴起。传统的京派京剧表演以“听”戏为主,注重戏剧艺术的虚拟性,一张桌一把椅就可以是舞台的全部。海派京剧则改听戏为“看”戏,以真刀真枪、机关布景、精美服饰为号召,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来增强“真实”的戏剧效果。更俗剧场与海派京剧的主要演出场所设置思路一脉相承,它作为南通伶工学社的实践教学基地,在硬件条件上保证了学员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以致后来等到张謇邀梅兰芳至更俗剧场演出时,大部分学员已经达到了可以登台为梅兰芳配戏的水平。同时,欧阳予倩还曾利用更俗剧场这块新式阵地,力主革除旧式演剧场所的种种陈规陋习,其实是期望以此为突破,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这种尝试尽管在当时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阻挠未能尽如人意,但它恰恰正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正确方向。

正是由于拥有了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理念与举措,才使得南通伶工学社成为了中国现代美育史上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三、现代美学意义

南通伶工学社从1919年创立到1926年解散,前后走过了约七年的办学历程,“先后入校学生九十余人,中途辍学者三十余人,做演员或从事戏剧工作者六十余人”[10]165,客观地说,如果把南通伶工学社与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其它学校、社团相比较,无论在延续时间、办学规模,乃至最终的人才培养上均不甚如人意,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算夭折。但令人遗憾的结局并不能湮没它应有的闪光之处。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南通伶工学社所体现出的开创性特色与现代美学意义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首先,南通伶工学社是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以欧阳予倩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阶层自发响应时代吁求,试图通过艺术的社会美育介入来提升民众素养、改善社会面貌的积极探求。这和当时中国美学形态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现代美学侧重“人的解放”发展维度是相一致的,是现代美学宏观趋向下的微观实践。欧阳予倩曾带领南通伶工学社学员陆续排演了大量自创的如《玉润珠圆》《长夜》《哀鸿泪》《和平的血》《人面桃花》等京剧、话剧新戏。其中五幕悲喜剧《玉润珠圆》由欧阳予倩创编,在1919年秋冬之交南通更俗剧场开幕首日上演。故事描述了当时一对男女青年学生相知相爱、被迫分离、终又相聚的人生悲欢离合,对建立在志同道合、相互倾慕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予以颂扬,同时抨击了封建买办势力对婚恋自由和人性尊严的肆意践踏。他创作的另一出戏《长夜》则采用悲剧方式来影射时政,生动刻画了政客、豪绅、军阀等不同人物类型在面对天灾兵祸时暴露出贪婪狡黠、鱼肉百姓的丑恶共性,揭示了广大普通民众遭受生活苦难的深层社会根源。这类创编排演的新戏,不仅是欧阳予倩进行戏剧革新的舞台实践,而且客观上也为在江海大地传播新时期明朗刚健的脉搏律动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其次,南通伶工学社建立的一整套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办学宗旨、体系建构、课程设置等已颇具格局,成为后继此类艺术学校竞相效仿的基本模式,奠定了现代艺术教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现实、变革创新”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框架,正式开启了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之门。其中,在学员培养上,南通伶工学社继承了传统戏剧科班专业教学、舞台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但尤为注重学社学员综合素养的培育,力图将其塑造为有别于传统艺人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戏剧从业人员。欧阳予倩在离开南通伶工学社之后依旧心系戏剧教育,1928年冬应李济深之邀前往广州筹建广东戏剧研究所;1929216曰该所正式宣告成立,本身为戏剧的研究机关,以创造适时代为民众的新剧为宗旨;所中附设戏剧学校,以养成学艺兼备健全的演员为宗旨:又附设大小剧场各一所,以备对民众公演和学校内部研究、练习之用。[11]191-192就广东戏剧研究所及其戏剧学校来看,在各个方面无疑都存有南通伶工学社的深刻烙印,它和此后相继成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国剧传习所(1932)、夏声戏曲学校(1938)、上海戏剧学校(1939)等等,均沿着南通伶工学社所开创的现代美育之路不断走向拓展与深化。

再次,南通伶工学社在欧阳予倩的主持下深受海派京剧的艺术辐射,将海派京剧创新求变、关注当下的艺术追求和求真写实、注重个性的现代美学风格有意识、有组织地引入南通伶工学社的教学过程与舞台实践中,为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建设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南通这座在张謇主持下新兴的现代工商城市与上海仅一江之隔,独到的地缘优势使南通伶工学社天然地位于海派京剧艺术辐射的中心地带,相似的工商经济社会背景令海派京剧的艺术实践亦可在南通获得较为适宜的再现环境。这些有利的客观条件促使南通伶工学社与海派京剧从一开始便结下了戏剧艺术和现代美学上密不可分的血脉关联。有别于传统京剧多演绎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故事,借用改编、创编的新剧目以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万千世相,针砭时弊揭露黑暗,宣扬崭新世界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追求和婚恋思想的变化与进步,是海派京剧独出机杼的艺术表现手法。欧阳予倩作为公认的海派京剧主要创编者和演剧名角对此极为熟悉和擅长,早期在上海、杭州等地专业从事京剧演出时,他便积极参予剧目创编并获得成功。来到南通伶工学社后,他凭一腔热忱将自己在舞台实践中摸索出的艺术经验和演剧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社学员,引导他们踏上了戏剧艺术的革故鼎新之途。

最后,关于南通伶工学社最终衰败的原因,已有学者研究指出,表面问题是学社经营资金不济,而内在因素是张謇与欧阳予倩改良戏剧的理念均与现实相距甚远。[12]这种分析无疑是客观科学的。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把南通伶工学社放置于中国社会现代性、美学现代性进程更为宏阔的视角下考察,则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它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中国社会基于其历史的特殊性,在现代转型时期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经济上,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度将攫取的目光投向中国,经历了短暂繁荣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经济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重又陷入艰难。张謇的大生纱厂也不例外,经营上的亏本使张謇可用于支撑学社和更俗剧场运转的资金日显窘困,折射出中国民族资本在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合围进逼时生存发展的举步维艰。思想上,其时中国虽在政治体制上已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封建残余思想的势力依旧强大而顽固,远非一时可以肃清。南通伶工学社在传播现代观念意识和倡扬现代美学思想的道路上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新旧思想斗争之艰难可见一斑。加上欧阳予倩的离开和张謇的病逝,曾经一度兴盛的学社终于走到尽头。这个结局无疑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弱小,即便有良好的理想愿望,但仅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建构现代社会的双重任务的。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长河中,南通伶工学社曾激起了一朵绚烂耀眼的浪花,虽然转瞬寂灭,但它的出现预示着惊涛拍岸的巨大洪流已在悄然酝酿成长,中国美学现代性的发展脚步正沿着曲折艰难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迈向前方。

 

  参考文献:

 [1]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陈珂.欧阳予倩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五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7]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8]马斌.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9]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0]苏移.京剧发展史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11]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12]傅瑾.南通伶工学社的兴衰及启示[J].戏剧,20101.

 

 

Nantong Drama School Founded by Zhang Jian and Its Modern Aesthetic Significance

Wang Zh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Nantong Drama School was found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bourgeoisie industrialist and educator, Zhang Jian. in 1919. It was the first modem drama art school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At that time, the whole Chinese society was undergoing a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modern. The modern aesthetic for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ublime, ha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for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tong Drama School expressed the requirement of modem aesthetic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art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namely, to cultivate art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t was the first time to set up a series of complete school running aim, training target, system construction, course setting, and etc. Although Nantong Drama School only existed for 7 years, its modem aesthetic significance has very high historic value.

  Key words: Nantong Drama Schoolmodern aestheticZhang JianOuyang Yuqian.

 

(作者简介:王展(1976    ),男,

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