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春风先到海东头——读张謇《春愁》诗
时间: 2019-10-14     次数: 2625     作者: 杨晓华

 

春风先到海东头

 

——读张謇《春愁》诗

 

杨晓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仓皇“西狩”,北方形势一片大乱。张謇十分担心战火祸及南方,极力劝说各方,推动“东南互保”。在各方的努力下,地处江海一隅的南通地区社会还算安定。大生纱厂几经困顿后,出产的棉纱销璐日渐畅通,企业经营状况不断向好,而棉花原料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几经考量后,张謇决定围海造田、开垦荒滩,自己来种植棉花。光绪二十七年(1901.5),通海垦牧公司(今启东海复镇)成立。这年农历1022日,垦牧公司举行了祭神开工仪式,在高天下、大海边,张謇焚香祷告,希望自己开疆拓土的工程能得到神灵相助,工程浩大的垦牧事业就这样拉开了帷幕。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农历二月初十,50岁的张謇又一次来到了海边,查看开垦荒地的情况。站在海边那浩荡的春风里,看着一望无际的海滩上正新筑起海堤,堤内的沙滩已经沟渠纵横,俨然良田,张謇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春风先到海东头,芦筍茅针次第抽。

不见垂杨管离别,人间何处有春愁?

农历二月,春节过后还没多少时日,在内陆可能还是春寒料峭,而海边似乎是先得到了春的消息,海风之中已经带有些许暖意。地上冒出了芦苇、茅草的芽尖尖儿。这里看不到垂杨柳,更听不到那些在杨柳树下吹奏的乐曲,没有人们常见的什么伤春离别之情。东风染尽春意,诗人心中涌动的只有舒畅的心情,他简直怀疑:人间哪里会有什么春日的愁绪?

海边的盐碱地,几乎长不出什么庄稼,但是,只要盐分稍微降低一点,生命力极强的芦苇和茅草就能生根发芽。寒冬一过,芦苇、茅草常常是最先感应到春的气息,应和这第一缕春风而抽发新芽,带来春天的消息,让诗人在这一片肃杀荒凉中看到了丝丝生命力量的萌动。“次第”二字摹写芦苇茅草萌发的时序,仿佛纪录片中的快镜头,极有动感,也使得整首诗更充满了勃勃生机。

自古以来,诗人写春天常喜欢写杨柳。而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咏唱开始,杨柳又总是与离情别意联系在一起。“柳”与“留”同音,后来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折下柳枝相赠,表达挽留之情。到了唐代,王之涣曾经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这里的杨柳,指的是《折杨柳》的曲调,诗人说,何必用那羌笛吹奏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埋怨春风迟迟不来,要知道,那春风本来就是很难到达玉门关的啊。因此,杨柳又常常惹人埋怨春风不到。

而张謇在这海天之间,根本看不到垂杨柳。这盐碱地上只有生命力顽强的芦苇和茅草蓬勃生长,他畅然写下的是:“不见垂杨管离别,人间何处有春愁?”是的,张謇看到的是逐渐开垦出来的土地,想到的是未来无限的希望,心中满是美好的憧憬,哪有什么文人酸溜溜的伤春离别之情呢。

大生纱厂的经营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资金积累越来越丰厚,久埋张謇心中的一些改革设想有了付诸实践的希望,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业啊。因此,这时候的张謇,意气风发,满眼所见是那些充满生机的事物:春风、芦筍、茅针……

春风先到海东头。是的,在清王朝政局动荡、风雨飘摇的时候,民族工业的萌芽却已经在这天高地远的海东头悄然萌发、次第抽芽。张謇这首诗似乎预言了即将到来的民族工业的崛起,从写下这首诗之后,他建设模范城的宏大社会理想、“留一二有用之事业”的夙愿正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

①筍(sǔn):通“笋”,芦筍,即芦苇刚刚萌发时的新芽,长得像竹笋,故称芦筍。

(原载《謇园》2019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