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触摸青年张謇的情怀——读张謇诗《还家》
时间: 2019-11-13     次数: 6999     作者: 周荣华

 编者按:

张謇自称“性喜诗而杂读诗”,一生与诗相伴,“日课一诗”,到老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题两千余首诗作。这是一笔丰厚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喜的是今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涉及张謇的《野渡》诗。由此引发我会会员开始关注张謇诗歌。

本期《张謇研究》刊登了就《野渡》《还家》《壬子元旦命怡儿作诗因示》三篇张謇诗歌进行赏析的文章。三首诗从张謇少年、青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反映了张謇热爱家乡、赞美南通的情怀,六年军幕生涯结束后的哀伤沉郁,以及民国初年的政治态度。

热忱期望广大会员多读张謇诗歌,写出更多精美文章,以飨读者。

 

 

触摸青年张謇的情怀

 

——读张謇诗《还家》

 

周荣华

 

以前,总喜欢荡气回肠的诗,柔情万里的词。读了张謇诗《还家》,触摸到了青年张謇淳厚朴实的情怀,我喜爱上了张謇诗的清静真情。

关河苦说太匆匆,

萧飒江淮尚转蓬;

但使有田供抱犊,

谁能计岁蹋飞鸿。

六年冰雪还家梦,

千里帆幢落木风;

丹嶂黄泥前约在,

分明惭愧此山中。

粗看,《还家》诗似乎一般,慢慢琢磨,头脑里凸显一画面:一位青年,乘着大船,怀着梦想,沐着海风,不远千里从海外归来。有志青年,思绪万千。随着他的思绪,打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出130年前张謇奋发有为的军旅生活。他随军“理画前敌军事”,谈笑间处理朝鲜 “壬午兵变”,不战而屈人之兵,谱写了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海外军事篇章。一篇《朝鲜善后六策》,震惊朝野,一位青年儒将有如此胆识、才能,为中外人士所倾到、所折服。也就是此时,翁同龢等朝中大臣,就认定这个不曾谋面过的青年,是状元之才;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臣均想把他延揽幕内,高官厚禄之路在他面前展开。

但青年张謇,有着自己的梦想。他把升官看成无谓的艰辛,把发财看成动荡的漂泊奔波,都抛弃了,他只求安安稳稳地回家读书。

张謇是海门厅常乐镇普通农家子弟,祖辈世代居住北海诸盐场,把读书入士作为人生最大理想。到张謇,已是第三代读书人了。张謇祖父、父亲,由于动荡的环境、贫困的家境,读书都半途而废。而张謇有了秀才的身份,却由于家庭欠债,濒于破产,不得不先为维持生计,边工作边读书。入伍从戎,入朝平叛,为国效力,是他的工作,是他的职责,一旦功成名就,家庭债务得以偿还,他第一想到的还是读书。

张謇,就是在这种背景,这种心情之下,信手写下了此诗,抒发自己的胸怀。

有人说: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而张謇诗是如何创造美的意境的呢?

他首先以高度凝练的手法,写尽了他在朝鲜的战斗生涯,凸显了他们的高大军人形象:关河苦说太匆匆,萧飒江淮尚转蓬。“关河”“江淮”,写出了大军从江淮出征,跋涉万水千山,胜利完成任务后又回江淮的军事历程;“转蓬”是比喻,部队像蓬草一样随时转移,写出了军事任务“太匆匆”的繁忙与艰辛:爬山涉水,万里征途,任务接连不断。

读到这里,脑海里《木兰诗》的句子扑面而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张謇《还家》首联,用字极少,含义深广,产生了穿越时空的共鸣。上下几千年,随军将士,无不有着共同的情怀。战争,非我所愿。但战争来了,我们只能以智慧和勇敢应对,以战争消灭战争。张謇的两年朝鲜平叛战争,以最小的杀戮取得近代史上扬眉吐气的胜利。张謇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成长,没有朝鲜的这段经历,如何写得出一鸣惊人的《朝鲜善后六策》?张謇如果没有朝鲜的这段经历,也许就没有日后的张謇。不过,张謇只是普通人,他有着普通人共同的思想感情,战争非所愿,向往和平与安静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不由得发出内心深处的心灵感叹:“但使有田供抱犊,谁能计岁蹋飞鸿”。如果家有温暖的生活,谁还成年累月漂泊在外。诗人巧用典故“抱犊”;抱犊山在山东枣庄市东北,相传有隐士在抱犊山边耕田边读书,是士人理想的境地,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妙用比喻:“飞鸿”,写出了士人的无奈,觉得自己虚度光阴。

张謇向往温暖安逸的耕读生活,而他的并肩战友袁世凯则不然。袁世凯也在朝鲜平叛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才,立下可与张謇比肩的战功。袁世凯向往的是不断的战争,不断的晋升,有着无与伦比的野心,把一时的战功,作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阶梯。两人道德的高下,由此立判。因此,袁世凯后来成为窃国大盗,张謇则成为人人景仰的状元实业家。

张謇以回乡为荣,以“千里帆幢落木风”七字,展现回乡将士的勃勃雄姿。帆幢,大船也,回家的工具;落木风,深秋的大风,点名回乡的时间;深秋,从朝鲜乘大海帆船,大风飞快地送出征将士回家乡。

将士还乡,充满了欢快豪迈——六年冰雪还家梦。出征多年的将士,在多变的恶劣坏境下,做着一个相同的还家梦——终于美梦成真;六年,虚指,言时间之长——反衬回乡心情之迫切;冰雪,朝鲜冬天的气候特征,言环境恶之劣,从而映衬回乡心情的火热与迫切。

六年冰雪还家梦,千里帆幢落木风,把胜利之师,英勇将士的还乡的喜悦之情和盘托出了。

家乡,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骚客们谈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故乡之思,永远都是游子的至诚抒怀。在他们看来,家乡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家乡是缕阳光,冷寂时可以寻得温暖;家乡是个港湾,孤单时可以停泊靠岸。他们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恋。由此便衍生出了无数千古动人的诗章,在汩汩流淌的华夏文化长河中,卷起层层浪波。张謇更是这样,他出生在海门常乐,以常乐为家乡,常乐在张謇一生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张謇赴朝执行军事任务,整整二年离开家乡常乐。除此以外,终其一生,没有发现第二个整整二年不在常乐。张謇朝鲜参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没有贪婪,当战事稍有平息,就选择回国归乡。张謇高中状元,做了朝廷命官,风光无限,他没有留恋,当机会不期来临,就选择返回他的家乡。淳朴之心,恋家之情,是张謇青年情怀的重要内容。

张謇在这首七律诗的尾联中写出了内心的遗憾:丹嶂黄泥前约在,分明惭愧此山中。

想起黄泥山丹嶂峰下的约定,尚历历在目,心中异常惭愧,没有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怎对得起青春年华?岂对得起祖辈的厚望?

此联与颔联相映衬:但使有田供抱犊,谁能计岁蹋飞鸿,显现出心中的惭愧和遗憾。

至此,张謇以意象所创造的意境,意味皆出,余韵无穷。读者也随之一起,经历了情感上的大起大落。这就是张謇诗《还家》的艺术魅力。

张謇还家了,他在南通进行模范县建设,办工厂,垦荒地,修水利,努力使社会发展,努力使社会公平,力求做到工人有工做,农民有地种,学生有书读,甚至连聋哑残疾人、妓女、监狱犯人也得到教育和关爱。

这些,就是他的理想。他与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心愿是一致的。

张謇诗《还家》,浸润了他的情感,展现了他的青年志向与情怀。还家,是他的宣言,宣告他要在家乡继续读书,走士进正途;宣告他要在家乡完成他的大业:让国人过上“有田供抱犊”的幸福生活,让天下学子都能平等地享受读书的权利。

还家十年,家乡造就了一个志向不凡的状元。张謇与他之前的所有状元不同,他推动历史向前进:他在家乡海门、南通,当他的状元,成为一代伟人——教育家、实业家;亲手铸造了近代第一城——南通城;成立当时中国实力最雄厚的公司,办了二十几个分公司,开垦了几百万亩的土地,养活了数百万农民。张謇,是前所未有的第一人。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19年第3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