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张謇研究专题学术沙龙”发言选登 •
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师
在张謇研究中的作用
(2025年4月24日)
陈康衡

章开沅先生生前特别重视并多次强调要把南通建设成张謇研究的中心和根据地,体现了先生的高瞻远瞩,也是对南通张謇研究学界寄予厚望。张廷栖教授先后写了两篇文章,厘清了章开沅先生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来龙去脉,呼吁南通各界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我学习后获益匪浅,更感佩老一辈张謇研究工作者的执着和追求。同时,也引起我进一步思考历史教师如何为这一工程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张謇研究中心一贯重视发挥中学历史教师在张謇研究中的作用,鼓励、引导他们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张謇研究。在张小平会长的重视、关心和张廷栖教授、戴致君先生等专家的指导下,部分历史教师开始了“张謇研究进课堂”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在纪念张謇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时已写了回顾的文章,不再赘述。作为业余张謇研究者,我一直认为研究张謇要和自身工作、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中学历史教师就要“在教言教”。最基本的,一是研究教材,关注教材中有关张謇的教学内容;二是研究教学,用什么方法进行有关张謇内容的教学;同时,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中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历史老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结合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研读及与部分历史老师的研讨,谈谈我的粗浅认识,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关于初中学段 目前,在义务教育八年级(即初二)《中国历史》上册中,张謇是列入中国近代史重要历史人物中唯一的南通籍人士; “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民族工业唯一的内容标准。
虽然有两个“唯一”,但由于受课标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所限,目前八上(八年级上学期,下同)历史教材仅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目中写道:“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正文惜字如金,有关张謇的表述仅49字。同时,设有“相关史事”栏目(楷体字供阅读),介绍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还创办了其他产业和文化、公益事业,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特别提到“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共计165字(含标点符号)。还配发了“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图片,但图中厂房不是位于唐闸、1899年建成投产的大生纱厂,而是1907年建成投产、位于崇明外沙(今启东)大生分厂(二厂)的图片。我们已致信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反映,指出大生纱厂和大生二厂是不同的两家厂。现在教材正在修改、重编之中,就看今年秋季使用的八上新版教材是否得以纠正。
虽然张謇的实业救国活动写进教材,但对张謇为什么要从事实业救国活动?张謇的救国利民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表述是不够的,也无法面面俱到。这就对教师如何运用张謇研究的成果配合教学提出了新课题。张廷栖教授曾和我讨论过,南通的中学历史老师或多或少还了解些张謇的生平,外地的老师知道多少呢?这确是一现实的问题。如何通过运用学术界对张謇研究的成果,开发有关张謇的课程资源,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市区部分有志开发、研究的老师已经酝酿、在着手准备之中,希望继续得到张謇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二、关于高中学段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和教材变动较大。从1994年起,高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首次提到张謇,称他是“从封建营垒里分化出来的有识之士”。后来评价不断提升,称“张謇创办的近代企业发展很快,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称张謇是“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贡献的著名实业家”,“一代工商巨擘”。但目前高一《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中国近代史中,没有了与张謇有关的内容。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提及民国初年,“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并配有“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的图片。
这一变化,让南通的历史教师一时感到困惑不解。我和部分老师经过研读课标,领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不写张謇有关内容的缘由。
1.以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用一个学年完成教学,分上、下两册,写了从1840—1992年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教学时间充裕,内容安排可以较周全。因此,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把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企业作为爱国企业家和实业救国的典型是非常恰当的。而现在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要在一个学年学完中国史从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起、世界史从距今约1万年原始农业产生起,到2017年的中外历史,教学跨度大、时间紧,内容多,又是“纲要”,即提纲概要地写,以学习专题形式来呈现,势必只能根据专题的需要来选取内容。
2.编写同时还要考虑到与初中已学内容的衔接,不重复不交叉。初中在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中则注重对点、线的梳理和归纳,还增加了“面”的知识建构。因此,在初中已学过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点”,了解了晚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的“线”,到高中时讲述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面”,势必要介绍更多的民族企业家和成功的企业,选用荣氏兄弟和荣氏企业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是很恰当的。
面对教材的变化,高中教师还能继续进行“张謇研究进课堂”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吗?我和一些中学老师商讨过,我们认为只要关注张謇研究的新成果,就能找到新的切入点,开展新的研究。例如,张謇和荣氏兄弟、大生企业和荣氏企业的比较。我注意到,原中共南通市委书记、现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罗一民先生就曾在江南大学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做过“南通张謇和无锡荣氏兄弟”的报告。江南大学早就进行了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的研究,并已出版《大生集团、荣氏集团:两大民营企业集团比较研究》一书。这些很值得教师先行学习研究,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适当的比较项进行比较。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经历、参与过晚清民初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我们注意到《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在揭露八国联军在中国北方犯下滔天罪行的同时,又介绍了南方出现的“东南互保”局面。这是中学历史教材中首次出现“东南互保”的内容。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字,却是这一历史时期影响重大的事件。教材又在“学习拓展”栏目中用200多字简要介绍了“东南互保”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学习要求:“查找相关史料,思考此事件的后果”。张謇在“东南互保”中就起了重要作用。南通大学王敦琴、羌建教授有专门研究,发表了《张謇:“东南互保”中的“官民之邮”》论文。王敦琴教授主编的《张謇研究精讲》第二讲“张謇与政治”中就有“力促东南互保”的专题介绍。中学老师可以通过先行研读学术论著,更新、温习知识,然后精选史料、设计问题,把张謇的活动放在大单元中创意教学,让学生通过新增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张謇不仅是实业家,还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家。
此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和传播》教材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内容中,明确写道:“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虽只有30多字,却是南通首个同时进入初、高中历史教材的“中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来通时曾专门到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览。南通的老师在“张謇研究进课堂”的实践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课程资源,结合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南通博物苑举办的相关活动,践行总书记强调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2024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张謇研究正未有穷期。在把南通建设成张謇研究的中心和根据地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张謇研究进课堂”就是张謇研究的希望工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张謇研究的成果,用张謇不懈努力、爱国爱乡的事迹,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张謇,学习张謇,记住张謇。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把南通建成张謇研究的中心和根据地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陈康衡,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
中心原历史教研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