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微语(续)
□ 赵 鹏
九十四
民国十年正月廿五日,吴寄尘致信狼山观音院的住持静圆法师,谈了一些自己学佛的心得。说得貌似有道理,因而抄录下来:

静圆和尚慧照:别有一年,闻啬老言上人苦修,偶亦以为念也。鄙人年来因江易园居士之指导,得闲亦喜研究佛理。窃疑律藏一切,全为自修章本,全在施舍前做工夫。世无不除我见而能救人者,其结局仍以归到大悲为宗旨。儒者初亦劝人清心寡欲,迨人既纵欲而叛道,于是不得不绳之以法律。佛之有戒律,乃防人于未叛道之先。一切净土说法,无非为救人起见。若专讲自修,经藏论藏皆可不存,一念不动,生死有何足了。佛本众生,众生皆佛,若欲离众生以求成佛,佛即有我见矣,非佛也。莲池大师言,归元则世界消,致中则天地位。啬老生平所宗,一部《中庸》,不主寂灭,是望人人成佛以救人也,大者旨乎。尚祈上人有以教我。雪老曾托啬老带上自写新印《地藏经》一部,必已收到,属为询及。附尘庚申除夕诗二首,聊以伴函,知上人亦未忘文字障也。
按吴寄尘之留心佛学,实因张謇而起,如他致张孝若信就有云:“记往岁得啬老手训,言求为人之道读儒书迂远,阅释氏书近。由是暇即专心佛典,渐涉及儒释通融各种语录,始知儒释处世别有安置身心之处。”只是张謇虽然影响了吴氏的学佛,可自己却没有钻进去,正如吴寄尘此信讲“啬老生平所宗,一部《中庸》,不主寂灭”。可见在同人眼里,张謇还是一个纯正的儒者。
九十五
吴寄尘的诗作未曾结集,好像也未能很好地保存下来,所能看到者都很零散,稍稍集中的,仅载于民国十九年印行的《仁寿纪游诗册》,那是因徐静仁六十寿辰,他与孟心史、张作三等几位陪同作越中之游时的唱和之作。此因致静圆法师信附有二首,自当录存:

庚申除夕偶成二律
一年容易又今夕,今古聊当旦暮看。世事静观真象少,生平回忆不痴难。风云变态殊千万,天地玄机自煦寒。了了此心更何托,穷通清浊尽能安。
经云万境惟心造,境寂安然烦恼无。学佛应忘人我相,得天自觉死生虚。宁逃身世无量劫,漫读周秦以后书。四十八年弹指过,蜗蚊角睫尽堪庐。


“生平回忆不痴难”,莫名地触动心弦,刀在鸣,手又有些发痒了。
(作者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原载《张謇研究》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