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的慈善事业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 2019-09-23     次数: 8148     作者: 刘泓泉

 《张謇研究年刊(2017)》·论文精选 

 

张謇的慈善事业及其当代价值

 

刘泓泉

 

(南通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19

 

   张謇为我国近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慈善事业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相当可观,且持续时间较长,主要经历了初步发展、全面鼎盛及晚年坚持等阶段。在筹办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张謇不仅坚持以慈善践行爱国爱民、扶危济困,而且还立足本土、注重慈善的改造功用。为能筹资办慈善,他采取了多种途径积极筹资。张謇的慈善事业改善了民生,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助推了南通早期现代化。其留给我们的许多可贵慈善人文精神,无疑需要我们加以进一步传承。

  关键词张謇;慈善事业;筹资途径;社会功用;当代价值

 

张謇(1853-1926)不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还是颇有作为的慈善家。就慈善事业而言,其为我国近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界对张謇从事慈善的动机、思想、实践活动及意义等所作既有研究之基础上,本文拟对张謇毕生所筹办的慈善事业做一全景而概略式的梳理,并简要探讨其指导思想、筹资途径及社会功用等,冀以深化今人对张謇慈善事业之认识,并进一步传承其精髓。

 

一、张謇筹办慈善事业的总体进程

张謇的慈善事业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相当可观,且持续时间较长。考其一生所筹办的慈善事业,主要经历了初步发展、全面鼎盛及晚年坚持等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884-1911

张謇最早投身慈善事业的时间系光绪十年(1884)。是年,其家乡南通地区发生了灾荒。出于对成千饥寒交迫的灾民之深切同情与爱护,张謇“与(刘)馥畴诸君议散赈平粜事”[1]845

之后,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在郑州决口, 造成豫皖苏一带灾民呈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之局面。对此,张謇在为赈抚局作劝捐告示之余,还“与刘瀛宾同诣决口及河身涸处审视”[1]277,积极谋划赈灾事宜:光绪十五年(1889),张謇赴苏州向有司商请恢复海门溥善堂[2]51。经其努力,溥善堂于光绪十八年(1892)得到了复建[3]1980

1893年至20世纪初,张謇虽忙于备考状元、筹办大生企业、立宪诸事上,但其关注和坚持慈善的心并未就此停止。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謇便在南通拨督办团练公费创办了儒寡会[4]13,对受助的60名孤老分等第进行了资助。

光绪三十年(1904),张謇还兴办了新育婴堂这一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慈善实体。南通原有育婴堂建自乾隆年间,但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名为育婴,殊多戕贼”。为此,张謇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方法在南通唐闸之“左近鱼池港隙地”建新育婴堂。新育婴堂占地24亩余,所建均为新式洋房,干净卫生。管理上虚心学习国外慈善组织之先进管理办法,“与同人力去普通婴堂腐败之陋习”。该堂“开办一载,活婴千余,成效照然”[5]337-338

宣统二年(1910),张謇在《预计地方自治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一文中提及了其相关慈善事业的进展情况:“通州已成者:恤嫠保节育婴,义仓积谷,救火会,义棺义冢。现在筹办者:保存古迹。而救贫事业,贫民工艺,救生会未暇焉。”[5]378

初歩发展阶段,张謇所筹办的慈善事业主要是在借鉴前人慈善思想及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参与了赈灾、建溥善堂、义仓及助孤老等传统慈善,而诸如新育婴堂等较具近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及实体还涉及不多。

(二)全面鼎盛阶段(1912-1920

民国元年(1912)。是张謇慈善事业进入鼎盛阶段之开端。之后直至1920年,其慈善事业得到了规模空前的发展①。择要说来,张謇除继续操办新育婴堂等外,还重点在南通筹办了如下慈善事业及实体:

一是创办南通第一养老院。1912年,张謇受西人所参办上海安老院之启发,在南通创办第一养老院,且“博采良法,定为院规”[6]985。次年11月开院时,该院养男老八十、女老四十[7]4人。二是建南通医院。1913年,张謇等在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之东南兴建具有半慈善半赢利性质的“南通医院”,对赤贫者看病免收药费[4]13。三是开办贫民工厂。1914年,张謇用原盐政所得之钱,在南通县西门外大码头等地正式开办了贫民工场[8]97。四是建济良所。1914年,张謇等就南通城内南街建成济良所,通过向所收容之妓女授国文、伦理、算学、缝纫、手工、洗濯、烹饪等课[8]102-103,力图解决因工商业发达而增之妓女的教化与改造问题。五是设立盲哑学校。居于盲哑教育“能以人事补天憾”[5]73等,张謇采用变通之法,于1915年在南通博物苑内设立了狼山盲哑学校师范科。次年正式开学时,其还亲自担任了该校第一任校长[9]49。六是设残废院与游民习艺所。张謇深忧残废者常乞食会败坏民风,乃于1916年“更设残废院于狼山之麓”[5]351。另继其兄张詧于同年针对流乞问题建成栖流所使乞丐“俾市无扰”[8]105之后,其也兴办了游民习艺所。七是建旅殡所与野犬栏。因南通城东殡室离城较远,“客死者不便”,张謇于1920年在南通东寺后殿之隙地建置了旅殡所。是年,针对恶犬妨碍交通之事,其耗资千余元在南通城南郊和西南郊设了野犬栏这一特殊慈善机构,令雌雄隔居,“募糠秕碎米”[7]10等以养之。

鼎盛阶段,不仅张謇所创办和经营的慈善事业之数量及规模是较为空前的,且我国慈善的传统与近现代形式也均在其手中得到了较大地展开。这当中,既包括传统的旅殡所,也包括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养老院、医院、贫民工场、聋哑学校、济良所、残废院,还包括特殊慈善机构野犬栏等。其慈善事业在得到极大丰富与发展的同时,也无疑为我国慈善事业的近现代转型做出了卓越而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晚年坚持阶段(1921-1926

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虽受国际经济危机与国内战乱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张謇筹办慈善事业的资金受到一定程度之限制,但晚年的张謇仍为慈善事业殚精竭虑,并在如下事件或活动中继续而竭力地倡导善行和善念:

1921年,为賑济南通水灾,张謇在一边向江苏省政府报告南通受灾情况的同时,一边还将其所谋赈济办法一并报告省政府[6]1994-1996;同年,为防止人亡政息之厄运,张謇组织了南通教养公积社,聘于振声为社长主持全社事宜[4]15,以保管其历年所捐助之财产,并努力维持和扩充其慈善等公益事业。

1922年,张謇践行“十年更建一院之约”,用其七十寿辰所收之贺礼在南通第一养老院对面设立了第三养老院。该院建成后,收留老人124名。其中,男83人,女41人。“院之老人,栖息得所”[6]1998。是年,为垦牧乡设族葬处一事,张謇亲自代拟通告,充分肯定设乡族葬处这一善行乃“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1997

1923年,张謇在南通附属医院设立了助产护士讲习所,坚持有生之年免费招收两年制助产护士数十名学习助产之术。诸如此类的善举表明,晚年的张謇不仅以实际行动继续坚持善行,而且也在努力传承善念。

 

二、张謇筹办慈善事业的指导思想

在筹办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张謇不仅坚持以慈善践行爱国爱民、扶危济困,而且还立足本土、注重了慈善的改造功用等。这些均构成了其鲜明的慈善事业指导思想。

(一)以慈善践行爱国爱民

爱国爱民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数千年来,我们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华儿女能以各种实际行动崇尚和秉持爱国爱民之高尚情操。1840年后,这种爱国爱民之情、报国之志尤其成为了我们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之一。

作为近代有志之士的杰出代表,坚持以慈善等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爱民,在张謇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曾言,“人莫哀于心死,国莫哀于民亡”[5]406。但在人心未死、国民未尽为亡之时,一切都应当努力。为爱国爱民和拯救斯民于水火,他主张“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10]88。王政不得行时,“于是慈善家言补之,于是国家社会之义补之”[11]51。为厉行爱国爱民和救亡图存,他长期坚持以慈善等实行“补之”。

(二)坚持扶危济困

慈善作为一项义举,其本义便是要求通过扶危济困、救助困难群体或个人等方式将大爱、善行及善心善念落到实处。在张謇慈善事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其所参与的南通散赈平粜、开封赈灾、建海门溥善堂与建助孤老的儒寡会,其所倡导且由官绅合办的新育婴堂及所办的义仓、救火会、义棺义冢等即是扶危济困的典型例证。进入民国后,其在南通所筹办的养老院、医院、贫民工场、聋哑学校、济良所、残废院、旅殡所等慈善事业及实体更是一个个扶危济困的鲜活个案。

南通之外所发生的天灾人祸,但凡张謇知悉,其无不尽其所能慷慨解囊及时相助。如1920年,为解我国北方五省所遭遇之旱灾,他便筹备了赈款一百万以资之;又如1924年,因江浙战争造成了当地人民生活穷困不堪,其不惜将其典衣所得向江南五县救济会捐款二千元[1]808。这些表明,扶危济困亦是张謇慈善事业所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坚持立足本土

立足本土有两层含义。一是立足本土做事业或争取外援在本土干事业。统观张謇筹办慈善事业的总体进程,其家乡南通自然是其重心,其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南通下属海门所办溥善堂,在南通所办之儒寡会、新育婴堂及系列自治善举是立足本土,于鼎盛阶段所办之七大项慈善事业及实体是立足本土,于晚年所办之第三养老院、助产护士讲习所等亦是立足本土行慈善的明证。二是以本土的人财物优势去支持支援其它地区。表现在张謇的慈善行动中,当知道外地发生如前述北方五省灾害、江南五县兵灾等需要救助时,他便立足南通力所能及地筹备一定的善款以济之,可以这样讲,立足本土这一指导思想在张謇的慈善实际行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立足本土不等于囿于本土、不关心和不支持本土之外的发展。恰恰相反,张謇在立足本土同时,也兼顾、关心和支持了其它地方。张謇投身开封赈灾、支持华洋义赈会及进行工賑等,便是此方面的佐证。

(四)注重慈善的改造功用

面对应从根本上考虑的持续性慈善事业,张謇不仅形成了以工代赈、教养兼施、“标本兼顾”[11]49等慈善思想,而且还努力发挥其改造功用。

如以工代赈上,早在1887年开封赈灾中,张謇便力主用“以工代赈”之法来进行赈灾。他认为,此举可“为工程增一役夫,即为草野去一盗贼”,是“一切救急之谋”[12]91920年,为防止北方五省旱灾灾民受救济后养成好吃懒做之习气且能将工赈落到实处,其在筹款资助同时,还请经办的熊秉三等代选灾民中吃苦耐劳者参加工赈,其“五百名归淮河工程局使用,其余拨至南通马路工程处”[13]

再就贯彻落实以工养贫弱、教养兼施等慈善思想而论,张謇除开办前述的贫民工场之外,还在养老院和残废院中附设工广,要求有劳动能力的老者、残者等也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新育婴堂增设幼稚园,对收养之弃婴给予早期教育,并根据其资质,“长则令升学,令习工艺”[14]39。这些均有效地发挥了慈善的改造功用。

要之,张謇能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历程中坚持筹办规模较大、数量甚多的慈善事业,自然离不开上述指导思想之支撑和引领。

 

三、张謇慈善事业的筹资途径

张謇要办成并经营维系如此数量多而规模大的慈善事业,光靠其一人之力显然是不行的。毕竟经济是办一切事业的基础,其中必不可免地会涉及到慈善钱物的筹集事宜。事实上,随着其慈善事业的日益扩大,多方筹资一直是张謇及其同仁倾尽全力去做的重头工作。对此,张謇除自费并获“各朋好之赞助”[5]457外,还采取如下途径积极筹资助慈善:

(一)以实业盈余资助慈善

张謇曾言,“若徒抱志愿而不得资本家之助,则二三十年无一事可成,安有地方慈善教育可说”[3]346。为此,创立大生纱厂等系列企业后,张謇即开始主张以实业盈余资助其慈善事业。在其所办的企业中,张謇便规定要提取企业的一部分盈余用于慈善事业[3]101。当时人对其以实业盈余资助慈善事业之做法褒貶不一时,张謇仍要求大生等各公司提留田地以作慈善机构的基本产业[3]346,甚至还要求大生等企业在日常开支中拨款助慈善[14]135。实业经营及其盈余由此占据了张謇慈善事业鼎盛期所筹慈善经费之重头。

(二)申请官方援助和进行社会捐助

由于实业本身需要一定资金维持自身生存,加之盈余的资金也需要投入教育、城市公益建设等,故而能投入相对天长日久的慈善之盈余毕竟是有限的。张謇为此时常求助于官方和社会。

求助官方上,如光绪十四年(1888),张謇便为赈济海门下沙灾区而呈请官府用谷息款赈灾,并劝募殷富以补不足[6]1977;光绪十八年(1892),其主理的海门溥善堂在官方的支持下经向商人和殷户募捐而得到了复建[3]19801912年,为救助因淮北大灾及战乱所致“失所之民”,张謇为“借款赈江皖灾”一事电请政府[6]1986

求助社会方面,1915年,为赈济南通水灾,张謇作《答劝募南通賑捐启》[6]1989-1991通报时人,诚请社会给予捐助;1916年,在对乞讨现象痛心疾首之余,张謇仍以“自治之责”向社会进行募捐[6]19921924年,其发布了《救济太嘉昆宝常五县难民募捐启》[6]2001-2003。不仅如此,在向社会筹集慈善经费过程中,他还能投大众所好,借宗教之名劝人捐资。如在《南通新育婴堂募捐启》中,张謇即言,“各随愿力,共切劻勷,并恳仁言转相劝募,庶几出五百道乳,等于佛母之慈悲,广七级图,无量救人之功德”[6]1983,其借佛教之名向社会筹资的目的甚为明显。

(三)鬻字助慈善

为能弥补慈善经费之不足,擅长书法的张謇还通过鬻字筹资助慈善。1908年至1909年间,因新育婴堂所收婴儿及其慈善开支不断增加,他便“以唐闸新育婴堂款绌”为由,“鬻字补助”[5]3391916年,张謇发布《为残废院盲哑学校鬻字启》[6]1993,不辞辛劳以字易资。1917年,其决定“继续鬻字,以资所乏”[5]352。针对此事,张謇直言,此“自犹劳力博钱,较买字者犹其钱酬劳力值也,一彼一此,径情直遂”,“其间绝无可容讳饰之处”[2]3581922年,张謇《为慈善公益鬻字启》刊于《申报》并表明,“自登报日起,鬻字一月。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事者,皆可以金钱使用吾之精力”[6]20001924年,其继续发布《为慈善鬻字启》[6]2003。为维系慈善,张謇坚持鬻字至是年的农历九月。之后,71岁高龄的他方才最终搁下了鬻字的笔墨。

 

四、张謇慈善事业的社会功用与当代价值

不可否认,张謇的慈善事业尤其在鼎盛阶段或多或少带有“急进务广”[15]837式的印痕,在慈善事业的具体运作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甚或还会因实业盈余资助慈善而遭受时人诟病等。然总体就其所筹办的慈善事业而言,其不仅较好地发挥了社会功用,在当世便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且其所蕴含的许多可贵的慈善人文精神亦需要我们加以进一步的传承。

(一)社会功用

张謇以南通为重心所筹办的慈善事业不仅改善了民生、造福了百姓,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南通早期现代化。

1.改善了民生。张謇所参与的赈灾,所筹办的溥善堂、医院、贫民工厂等慈善事业,无不是以实际行动努力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帮助同胞获得一定新生与自由之举。就赈灾而言,无论是工赈还是募捐善款救助,均是在帮助生活困难者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其所复建的溥善堂是儒家所倡导的“博施于民而济众”的民生之举;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机构,也是造福百姓、帮助同胞获得新生与自由的重要场所,更何况张謇所办的南通医院还对赤贫者看病免药费;至于其通过开办贫民工厂,为贫民提供谋生之机更是在改善民生了。

2.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有赖于对失养或失教者等施予必要的关注和爱心。张謇曾言,“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在是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此方面,能“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5]406。故其筹办慈善事业,力图“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安置‘失教’和失养之民,使各得其所”[16]35、其所筹办的儒寡会、新育婴堂、养老院、济良所、盲哑学校、残废院、旅殡所、野犬栏等便是其对失养或失教者等施予关注和慈爱的凭证。南通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窃盗之事少闻,乞食之事鲜见”[8]5

3.助推了南通早期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17]35而今,现代化还是一个囊括改进民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方便与丰富人们生活的持续过程。这在张謇的慈善事业中便已有所触及。可以肯定地讲,其以南通为重心的慈善事业从关注与改进民生、关爱特殊群体、增加就业机会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造福了一方百姓、助推了南通早期现代化。其成效不仅显然,影响较大,而且还震动了中外,被时人誉为“九州楷则”,蔚为大观[18]。胡适、杜威、驹井德三等国内外名流便是慕张謇推进包括慈善事业在内的现代化卓然成效之名而前来南通参观考察的。

(二)当代价值

张謇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并不亚于其在实业、教育及政治等方面的努力。今天,张謇慈善事业不仅俨然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重要而宝贵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蕴含并留给了我们许多需要继续加以传承的可贵慈善人文精神

1.以脚踏实地的精神从事慈善以造福民众。张謇曾为常乐张徐女学题校训“平实”[5]270,这间接表明,其强调平实做人的良好品格。这种平实而不浮躁的人格表现在其行动上,便是“立定脚跟,踏实做去”[10]463,脚踏实地地通过筹办慈善事业等造福民众。事实也的确如此。张謇务实地以慈善改进民生、关爱和保护特殊群体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的系列努力,便是在脚踏实地的造福民众。我们应学习其在慈善事业上折射的这一可贵精神,以平和的心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进而努力报效祖国与人民。

2.以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的精神去干慈善等事业。为能更好地办好慈善事业,张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慈善思想与优秀成果基础上,以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不断拓展了其慈善事业的经营与发展领域,为我国近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和贡献。在此方面,其所办的新育婴堂、养老院、医院等等均可为证。其所秉持的“久”、“遍”、融通古今中外等慈善理念亦在其系列慈善努力中得到了较好地诠释,近代南通的社会道德风尚也因张謇等人的带头倡导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其在慈善事业上这种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干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深刻领会与学习。

3.以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奉献精神服务慈善等事业。而立之年后不久,张謇便壮志投身于赈灾、建溥善堂等慈善活动中,不停地奔走呼号、努力以慈善等实干兴邦救民;进入民国后,张謇所兴办的慈善等各项事业更系自动而非被动,“全凭自己良心做去”[5]426。不仅如此,他还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于慈善等各事业的发展,凭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做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为创办与维系慈善等事业,张謇除奉献出自己的薪金与花红不说,自身也“单独负债,又八九十余万元”[15]112。其在慈善事业上的这种坚持、孜孜以求和奉献精神不仅令人肃然起敬,而且值得我们积极效仿。

4.以百折不挠与不畏顿挫之精神努力推进慈善等事业。慈善的公益性、非赢利性与无止境性等决定了从事慈善者尤其需要百折不挠和不畏挫折。张謇坦言,因慈善等事而“所受人世轻侮之事,何止千百”[5]26。但他并未退却,相反,其“愈遭挫折,愈求猛进”[10]463。为能办成盲哑学校、维系新育婴堂等慈善事业,其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地方、筹钱物去为之,此中所遭受的阻挠不难想象。我们今人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曲折,对此,我们就应以张謇经营慈善事业为榜样,在百折不挠与不畏顿挫中努力推进各项事业。

慈善,仍需要我们如火如荼地推进下去。当代的慈善主要有草根慈善与名人慈善两种。草根慈善令人可敬且感动,而名人慈善就应加以一定的辨别和区分了。比如个别名人行慈善时请媒体拍照大加宣传、做“慈善秀”,个别地方盲目倡导慈善而出现民众“被慈善”“被捐款”及个别人拿慈善的钱物去炫富之类的事就是令人痛心的了。其实,“慈善本质是伦理的,慈善行为的动机应当是纯粹的,不求回报的”[19]

张謇的慈善事业即属于名人慈善。但绝对不属于行慈善以羞辱穷人之类痛心慈善,相反是“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即是“愿意和应该”。且其在慈善事业上所折射出的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孜孜不倦、百折不挠等可贵慈善人文精神,亦有助于我们推进包括慈善在内的各项事业之持续、健康与规范发展。我们应将之加以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

 

   释:

  ①关于此,赵有梅、高鹏程及笔者等亦曾作过相关研究,可参见赵有梅:《张謇慈善事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6年;高鹏程、张健:《论张謇的南通慈善事业》,《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刘泓泉:《张謇南通慈善事业的鼎盛期及其对南通的影响》,《兰台世界》,2015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张孝若.南通张季直传记(附年表、年谱)[M].上海:中华书局,1930.

  [3]张怡祖.张季子九录·自治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4]赵有梅.张謇慈善事业研究[D]河北大学,2006.

  [5]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张怡祖.张季子九录·慈善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7]范铠,等.南通县图志:第十卷[C]//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8]陈翰珍.二十年来之南通(下编)[M].南通市档案馆藏,档号H001-111-0039.1938.

  [9]张志和.南通狼山盲哑学校史[J].江海春秋,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10]杨立强,沈渭滨,等.张謇存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3[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2]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3]申报[N],1920-12-19.

  [14]李通甫.南通张季直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集[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5]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3[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6]茅家埼.张謇的“三元”思想[C]//严学熙.近代改革家张謇——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7]武斌.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8]徐粱伯.独辟蹊径绝代典型——略论张謇爱国主义的现代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19961.

  [19]刘妍.慈善的分类与道德价值导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Zhang Jian's Philanthrop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Liu Hongquan

(Principal's Offi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Zhang Jian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philanthropy. His philan thropy was not only considerable in size and quantity, but the duration was longer. It experienced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prosperity and the late years of insistence and so on.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ed philanthropy, Zhang Jian not only adhered to the practice ol charity patriotic and distressed the poor, but also paid attention to his town folks and fo cu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function of charity. In order to raise charitable funds, he took a variety of ways. His philan thropy has improved people's livelihood, promoted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helped boost the Earlier modern ization of Nantong. His philanthropy left us many valuable charitable humane spirits.

  Key words: Zhang Jianphilanthropyfinancing waysocial functioncontemporary value.

 

(作者简介:刘泓泉1976—    ),男,贵州龙里人,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通大学讲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