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的“前三三”与“后三三”
时间: 2018-10-03     次数: 9903     作者: 德 慧

 

     

张謇的“前三三”与“后三三”

 

德 慧

 

张謇未中状元之前,曾在北京前门外关帝庙求签。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称:“陈子言述徐澹庐云,张啬庵先生未登乡榜时,曾叩祷于北京前门外关帝庙,拈得签语云:‘曩时败北且图南,精力虽衰尚一堪。若问生前君大数,前三三与后三三。’当时以签语深奥,未解其旨,迨至光绪乙酉科中北闱南元,时恰三十三岁,再加三三为九数,至四十二岁甲午科乃中状元,此前三三之数验;自四十二岁至共和丙寅七十四岁捐馆,恰又三十三年,后三三亦验。”按《花随人圣庵摭忆》的说法,签文中所谓“前三三”指1853年出生至1885年顺天中式,“后三三”指1894年中状元至1926年去世。

张謇对于此签十分重视。1882414日张謇致严家让的信中说:“前年在前门关帝庙求签,有‘若问生前君大数,前三三与后三三’语,当时谓三十三岁,疑今秋之尚不能中,不意今秋之并不能考也。闻问可托人求签,先生正人,与謇尤有相爱之雅,拟乞代为一问,此后究竟若何,所谓穷则思卜也,亦可怜矣。”

签诗的玄妙之处是签文不会有详细解释,一切都要自行会意,靠个人的慧根去参透当中的玄机。清光绪间林廷恭撰文云:“夫子忠义,用诗百首,俾人占验,仿佛蓍龟之意,而得其较著者欤。然往往有妄猜逆料而失乎诗之旨……非特俾求神者趋避,实存夫子之忠义,灵应于万世之后耳。”

其实,签诗中“前三三”与“后三三”之语,本是禅门公案,出自《五元灯会》。唐代大中年间,文喜往五台山,朝礼华严寺。在金刚窟,碰到一老翁,牵牛而行。文喜问:“(修行人)多少众?”老翁道:“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不解。均提童子送他出来时,他又问“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叫了一声“大德!”文喜应诺。文喜问童子:“此为何处?”童子道:“此金刚窟般若寺也。”文喜才恍然大悟,那位老翁原来就是文殊菩萨。回头再找那位老翁,已杳然不可见矣!这一声“大德”,就是禅宗中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

“前三三”与“后三三”之语,历代屡见。如明代憨山大师诗云:“灌木丛中一小庵,石床为座草为龛。杜门口似维摩诘,莫问前三与后三。”宋代雪宝禅师偈曰:“千峰盘曲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后世高僧大德、文人居士的解读不知凡几,各有见地。而南怀瑾先生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对于当时得此诗签的张謇而言,确实很想知道自己的命运,而且对求签深信不疑。这次求签之后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十九日,《张謇日记》记载了新一次的“求关庙签”,并有自题眉注:“四十签,上吉。新来换得好规模,何用随他步与趋。只听耳边消息到,崎岖立尽见享衢。”几个月以后,次年正月十日,张謇与“聘耆同至会馆题名”,正月十七日张謇又“诣关庙进香”,应该是中式以后去还愿的。

张謇逝世后,很多人根据张謇的一生经历,对张謇求得的诗签作了解读。是否是巧合,各有各的看法,然不免附会之语。

其实,一切唯心造,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利益众生,才能利人利己。

《孟子·离娄章句下》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中记叙了张謇四岁时见母亲停下筷子,自己不吃,施舍给上门乞讨的难民的情景,亦同此理。光绪五年,金太夫人病故前告诫张謇:“穷苦人须周济,不必待有余……”这是张謇母亲给儿子上的慈善教育第一课,对张謇一生影响尤深。

“前三三”的张謇前半生发奋读书,热衷科举,主要“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式。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声名渐著,才成为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时隔九年,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特设恩科会试,张謇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前三三和后三三”是张謇思想的转折点,因为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令全民皆醒。,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1895年底,在张之洞授意下,张謇开始在其家乡南通筹办纱厂,定名为“大生”,此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

按张謇的解释就是: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之上之生活。在张謇的心目中,关注民生、心系苍生、造福众生,是为大德。所以《厂约》开篇即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张謇将发展实业和教育视为爱国救亡和民族复兴的两大根本。1903年,他与友人说,“天下将沦,唯实业、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后三三”的张謇不贪仕途,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创办实业,进而兴建包括南通博物苑在内的各类文化社会事业,大力支持家乡南通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创办数十所学校、多家慈善机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在同时代无人可及。近代史学家胡适曾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前三三和后三三”是张謇前半生和后半生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张謇一生跨越了清末和民初两个时代。前半生的读书科考和游幕生涯共四十多年,后半生的创办实业和从政生涯有三十余年。这一时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并存,新旧思想杂糅的多事之秋。

1962年,《南洋商报》的《林则徐和张謇的签诗》一文又说到当年张謇求签一事:“张季直这一故事,在江南一带传之已久,虽说是巧合,但亦巧得有趣,如果不是有趣,就不会传说那么久远了。”

佛家云:佛为一大事因缘而来。前三三和后三三,是不是种巧合?憨山大师诗云:“佛祖直教踪迹断,何须前后列三三。”这个话头参明白了,“前三三和后三三”是什么也就无所谓了。

(作者单位:海门开福寺)

(原载《张謇研究》2018年第2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