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与吴良镛院士的几段交往(续)
时间: 2025-10-01     次数: 465     作者: 张廷栖

与吴良镛院士的几段交往

 

□ 张廷栖

 

 

学习吴先生所赠大作有感

吴良镛先生的《建筑·城巿·人居环境》一书是中国院士书系之一,主要内容是规划、建筑和人居环境方面的专业论文集,我这个隔行如隔山的外行人是看不懂的。拜读了序言和先生的自序及小传,知道这是先生的第三本文集,而且还知道先生在专业理论上有重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于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吴先生起草的“北京宪章”,已为世界建筑师所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创立学术分支的科学体系谈何容易!好奇的我产生对人居环境学的兴趣,居然有人居环境学科。何为人居环境科学?为何由吴先生首先做出关于张謇城巿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张謇先生经营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断?鄙人带着这些问题拜读有关内容。

研究张謇城巿建设的专家学者中,吴先生并非第一位,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的首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南京大学郑弘毅教授发表了《论张謇的建城思想》论文,对南通城市的布局一城三镇和区域经济都有论述。另外,后来90年代,在纪念张謇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又有清华大学的陈伯冲研究生等人也发表了《试论张謇的建城思想》的学术论文。但他们都没有提到吴先生那样的理论高度。学习和了解了人居环境科学后有所感悟,因为吴先生有人居环境学的科学理论指导,在参观张謇先生业绩展的过程中头脑中很自然地产生一个近代没有过的城巿建设的典范,脱口而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大胆设想,由此进行了科学论证。鄙人思考着为什么也是资深老专家老教授没有做出这一论断而唯有吴先生。原因就是人居环境学。何谓人居环境科学?他提出以城巿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形成‘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由此[12]鄙人的初浅分析是,仅规划学和建筑学的视角还不可能达到这一高度,而吴先生除了建筑学规划学外,还有多视角、多角度的相关科学的配合,尤其园林和生态科学。吴先生的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成果是以他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有科学理论依据,我们解读“中国近代第一城”概念时不是把张謇城巿建设方面的业绩堆积起来所能成立的,也应该从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和理念来理解和解读才是正确的。张謇的建城思想也确实与他早有两大爱好有关,即植树涉及到园林和生态,建筑涉及到城市的布局和规制,才有实践中的花园城巿的出现。这一切都决非偶然,都有前因才有后果!

我为学校聘大师而牵线搭桥

200412月中旬向吴先生提出聘请客座教授后,不觉4个多月又过去了。本来这种情况完全可以不再主动提了。但我又想到,学校新组建,领导们工作千头万绪,忙不过来,我就主动与吴先生联系一下。于2005426日,写了一封信再次提起客座教授一事,用挂号发出。到了515日,那天星期日,信发出20多天未见回音,心想大概有为难之处,还是打一个电话,如果有为难也就算了。电话一下子就接通了,他热情地告诉我外出了一段时间。我提到为了学校聘请之事写信给他,他犹疑了一下说,年纪大了,挂一个名,做不了什么事。我说也主要是借助您的声望,扩大新组建学校的影响,在学术上作些指导,如果有为难的话我转告学校,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也请他们不必来京拜访。吴先生接了话题说:来京拜访也没有必要,我今年有两次到南通,可以到学校参观。他又说:对南通有兴趣,南通是个海港,苏通大桥和上海、崇明、启东都连起来了,我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就提出南通应发展为“北上海”,而且又考虑到南通是苏北经济的桥头堡,与苏北发展的关系想写一篇文章,但尚未收集资料。最近有一篇关于南通的文章请你提提意见。聘请之事也没有什么为难的,由你们学校定吧。他又答应了!吴先生最后又讲了一句话,我早已为你们学校做事了,为你们学校邵耀辉老师解决了去德国进修的问题。原来,吴先生将邵耀辉介绍给了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建筑学与景观规划学院学者Klaus Zilich崔利希教授,让邵耀辉先去进修,邵耀辉后考取了Johannes Kuechler曲喜乐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并于2012年拿了博士学位回国。

我这次电话,提醒了吴先生。他第二天在办公室找到了我给他的信。原来,他把信混在已阅过的信中了。他后来一再表示迟复为歉,并于当天没有经过邮局而是急急忙忙给我发来传真,全文如下:

“接到您电话后,今晨赴办公室找出原信(这封信因为我有一个时期不在校,将拆与不拆信混在一起,最近才发现)又看了一通,对迟未作复至为抱歉,现在亲笔写信给您,并请转致校领导方面。

1. 对南通大学邀请担任客座教授一事表示感谢;

2. 聘请仪式就不必了,总有机会来南通,定为拜谒;

3. 限于精力,能为南通大学做的事情,很有限,但需要和我可能做的事情应该勉力为之

最近为南通博物苑扩建规划、设计写了一文,稿成后当请指正。

此致,

敬礼!     吴良镛2005年5月17日”

接到来信,令我喜出望外,将信复印后交老领导金城副书记转交给时任主要领导。我还以为学校领导一定会认为是个喜讯,尤其对建筑工程学院而言,能聘到这样在专业领域里有巨大影响的大师指导是最大的幸运。通常情况下,可能向我了解先生的通信方式,或者给我一个回应,打一个招呼,作何安排等,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什么都没有。

是年621日,一早接到邵耀辉老师的电话,说吴先生已来到了南通,住在文峰饭店,约我于先生吃早餐之机去拜见他。我带了一本新出版的《大生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Ⅲ)》去见他。他看到有新的资料书很高兴,后又急忙去工地了。上午下班前,我接到博物苑书记王倚海的电话,说吴先生需要我们张謇研究中心于5月举办的《涩泽荣一和张謇的比较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下午二时多,我将会议论文集送到第一城展览馆的工地上,见到吴先生与规划局的几位领导在一起。他拿到国际会议论文集就翻阅起来,赞许张謇研究的学术活动搞得真不错,同时他告诉我有一篇关于张謇区域规划思想的文章正在请博士生武廷海撰写,他自己的一篇文章因在修改,所以未带来。同时他还打算写张謇在早期现代化中的地位问题。这让我认识到吴先生对张謇的研究兴趣十分浓厚,而且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进行,与张謇和南通的情结也越来越深厚。我又提到感谢他应聘学校的客座教授。他再次表示,人老了,起不了多少作用。我也说,83岁的院士有别于其他客座教授,只能在重大问题上向您请教了。他灵机一动,提出三条建议,要我向学校领导转告:

一、新建学院不能急于求成,有一个过程,清华建筑学院明年60周年才有今天的声誉,一步一步做好基础工作。二、风气要正,不能只想搞钱,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好的风气可以促使提升快一些。三、要建设好一支教师队伍,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外地的退休教师,精力尚可的可以聘来,利用外地资源,以老带新。

我想这三条是他60年来办学经验的结晶。吴先生在工地视察后就前去机场,赶回北京,因为第二天还有学生的论文答辩。他的精力真好。

第二天,即622日,我把吴先生的建议打印了几份,分别寄给学校党委书记王德明和校长顾晓松,以及建工学院总支书记,完成了转告任务。627日,我接到南通大学校长办公室的电活,转告顾校长收到吴院士的建议,并表示感谢。终于这次学校有了回音。628日,我给吴先生写信,报告三条建议已转告,校长收到并表示感谢,并说以后学校与吴先生进行联系以及如何聘请就不必通过我中转了。吴先生于是年1122日晚上11点,很有礼貌地从南通的宾馆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来南通出席大城市巿长论坛,南通大学已在今天上午去过了。”这才知道学校办了聘任之事,我也了却了一个心事。遗憾的是,吴先生为200611月初在南通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一篇论文,竟然被忘在一位工作人员的电子信箱内。2006123日星期天下午,吴先生家里打来电话,一是问张謇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得如何,又说他准备在出席开幕式后就去市规划局参加一个会议,并问及他的论文是否印发,在会议材料的文集中他未发现有自己的文章,还要我看看是否有修改的地方。这时作为学术组的副组长的我才知道吴先生有论文提交会议。然而对待客座教授的学术论文,在会上不印不发,不安排作学术报告,事后也未见道歉,是吴先生问及此事学术组才知道。我当天与校长办公室联系,答复说收到吴先生论文的工作人员出差了,直到1214日我才看到先生的文章。对这次发生在学校特聘客座教授身上的事故,直至2007112日召开国际会议总结会时,也未有人出面向两院院士,曾任国际建筑协会(UIA)副主席,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SE)主席的吴先生表示道歉。我得到吴先生的文章后,即以学术组成员的身份写信,对先生论文未能印发、收录文集表示深深的歉意!

吴先生不尽的感谢

吴先生对于我在拜读他论文后,于2003122日写的一封信中提了约13条建议一事,总是一再提及,表示感谢。无论是在论文发表的文后有表示:“承张謇研究中心的张廷栖先生2003122日寄来南通同志及他本人宝贵的修改意见,甚为感谢”[13],还是吴先生给我信中多次用文字表示感谢,如2003812日信中说“我对南通城市历史素无研究,在‘近代第一城’设想中得到南通多位学者的协助与指正,特别您还专函给我一一指正,至今仍甚感激。”再如吴先生在2006111日在信中再一次表示“过去对张謇与南通的研究得到您的协助与指点,受益良多,至以为感。”他在与学生交谈中也多次提到。于海漪博士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吴先生对她要求继续进一步研究张謇和南通。为此,于海漪于2005716日晚上,从日本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将以往国际会议的论文集和学者的联系方式寄给她。我为此忙了一整天,复印和寻找有关的书籍,并于下班之前从邮局发出,仅邮费就花费两百多元。2007年,于海漪来南通实地考察唐家闸工业遗存。我安排普查组成员陪同她,进行详细介绍,带领她逐一考察,令她十分满意。她在导师吴先生面前多次提及我对她学术研究给予的帮助。吴先生总是说:“不光你(指于海漪),我也欠张先生好大人情,无法还呢!”2008年春节她去看望先生,又提及我对她的帮助,吴先生说:“你可得好好记得张先生对你的帮助”。他还说,他自己也是非常感谢我对他的帮助的。我为他们师生服务都有成果面世感到高兴。于博士在日本博士后站研究期间,完成了一个课题,2013年又出版了一本《重访张謇走过的日本城市》的著作,为张謇研究再作贡献。

长期以来,只要南通有人前去拜访吴先生,他总是托人带口信,向我问好。次数最多的是南通大学副校长沈启鹏先生。几乎每次吴先生与他见面都要提及我,请他带口信向我问好。博物苑的几任领导王栋云、周昶、杜嘉乐等苑长书记去北京拜谒他,也都曾带过先生的口信。大师的不耻下问堪为学术界的楷模!先生对我的一片深情,感激之情,念念不忘之心,使我真正知道了人世间什么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师的这种高尚品质和情感更令我五体投地。有人说吴先生“重感情,讲信义,无论对祖国、对人民、对师长,甚至对普通的建筑工人,无不感情系之。”吴先生对我这位普通教师的不尽感谢,再一次体现和证明了先生就是这样为人做人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先生在做学问方面善于听取多方面意见、尤其充分听取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做法,而且要学习先生的做人为人。我需要向他学习的方面还很多很多。我也为能与吴先生曾经有过这么一段交往而感到终生有幸,十分高兴和自豪!

吴先生的一个未了心愿

考虑到大师名人的时间特别珍贵,所以从2010年后,我自感没有什么事,也就很少打扰先生。但每逢南通有人前去拜访他时,吴先生往往提到我,问起我,向我问好。得到转告后,我或者写信或者电话进行回复。2015919日下午,我在家打电话给吴先生,感谢他又一次对我的关爱。在长达一刻钟的通话中,他说得最多的是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他说他设计的博物苑新馆尚未全部完工,在设计方案中,中间一个库房是应拆除的。我理解,张謇是“中华第一馆”的创建者,张謇故居与博物苑新老馆舍融为一体是设计的亮点,拆除库房的目的是让濠南别业这一张謇故居的历史建筑显现出来,使人们一进大门就可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吸引观众进馆参观学习。不得不说这一设计和构思十分巧妙和周到。然而已十多年了,却始终未见动工。这一文化亮点始终被库房所阻挡。他又说,库房“在设计新馆时放在地下室,是有地方的.希望向有关方面呼吁。”他耿耿于怀的是自己所设计的工程未能完成,这是他对南通的最大心愿。他见到《张謇研究简讯》上我出席了常熟的状元节,他也感兴趣,对我年届80也表示祝贺。我说“您是学界的楷模,典范,现在还在工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写的‘锐意进取’的墨宝鼓励着我仍在工作。”是年921日下午,市委常委、宣传部章树山部长来张謇研究中心谈江海文化建设问题,听取意见。我借机会向章部长汇报了吴先生的这一心愿,说其目的是让濠南别业这个优秀历史建筑的亮点亮起来。我对章部长说:“吴良镛院士十分关心他设计博物苑新馆的工程尚未完工,库房挡住了濠南别业问题尚未解决。”章部长回答说,“老图书馆以后考虑做库房。”这一回答对吴先生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因此,我于是年102日下午,与吴先生接了通话,报告了从章树山部长处得到博物苑库房拆除由老图书馆替代的方案。他听到后说,这是“国庆期间听到的最好消息! ”他怀揣该工程有望在这几年中能实现的心愿在等待,一晃至今又是第10个年头了,不知道他设计的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完工?他的这一心愿还将等待到何时变成现实?不知有哪一任领导能够实现他的愿望?续完

(作者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1-7

[2] 郑祖安:《百年上海城》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1994年。

[3] 廷栖先生:您好!前些日去山东,归来见到尊函及赐寄在南通吾照照片两张,至以为谢,迟复见谅。

我对南通城市历史素无研究,在“近代第一城”设想中得到南通多位学者的协助与指正,特别您还专函给我一一指正,至今仍甚感激。我们接触时间虽不长,但您的学识人品从初交中也有所领会,来信所述之事,何时何地无之,亦不为介意也。前些时因有人寄给我张謇先生吴淞的规划文章,阅读之后,非常兴奋,回信费事,即按来信中所示电话致谢。未想据此写信致罗书记等,我未曾意料也。博物苑工程如顺利,我明年当来南通,定为拜访。此致,

敬礼!                  吴良镛2003.08.12.

[4] 张廷栖教授:尊函及赐寄《张謇全集》补遗Ⅱ、“南通自治十九年之成绩”均已收到。谢谢。闻南通去年一年三(双)超,产值超千亿,至以为慰。我现在和何玉如建筑师正在设计“南通近代‘第一城’博物馆”,尚未最后向市里汇报定案,估计今年总有可能为这两个博物院工程来南通,当面叙。此致,

春祺!                    吴良镛拜2004.03.01.

[5] 廷栖教授:手示已悉,谢谢。所提及有学者对第一城有异议,这也极正常。我甚期望能得到他们的文章或谈话,以便多做工作,使研究得以深化,方便时,能告知为感。又,我在五月中旬以后可能来南通,当时估计得以会晤,再交换意见。此致,

春祺!                 吴良镛2004.04.29.

[6] 南濠河之南是指南通博物苑为百年苑庆而建的新馆,南濠河之北是新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展览馆”。

[7] 指钱健先生一个课题的前言部分内容。

[8]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年,第45页页。

[9] 同上第46页。

[10]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年。

[11]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年。

[12]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13]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原载《张謇研究》2025年第2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